缺乏有效沟通造成的人间悲剧
晨起,刷简书时刷到蓝柑橘的文章,阅读、点赞,又打开他的简书,看到他置顶的一篇短篇小说,点鉆率很高,刚好自己也想尝试故事写作,就打开看看,学学方法,积累经验。
不想这个故事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内心沉甸甸的,很无奈,很心痛。总觉得需要发泄一下。
故事叫《棉袄》。写一个女孩子在懵懂年纪妈妈就去世了,留给她的只有妈妈临死前穿的枣红碎花棉袄,这件棉袄成为妈妈的替代品,成了女孩心中的执念。她一直精心保存,不允许任何人触碰。妈妈临死前还留了一封信,交待父亲要好好对待女儿。
时间一晃七年过去了,女孩上了初中。爸爸开始不断和其他女性交往,想重新组建个家庭。可先后十几个女人都被女孩以各种恶毒的办法赶跑了。女孩觉得爸爸恶毒,背叛了妈妈,违背了他对妈妈要好好爱她的承诺。她对爸爸也充满敌意。
直到一个叫张梅的女子又走进爸爸的生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张梅收拾女孩的屋子,把那件女孩视若珍宝的枣红碎花棉袄扔到了垃圾收纳箱。这下点燃了女孩心中全部的愤怒。她疯狂跑出去到垃圾点找棉袄,可惜没找到。女孩几近疯狂。她强烈的想逃离这个家。她开始在学校学会了抽烟,被请了家长。爸爸难以置信自己乖巧的女儿竟然会抽烟。可更恶劣的事还在等着他。女儿逃学,在夜店画着浓妆打工。愤怒的爸爸简直无法忍受。
怀孕的张梅也找来了。女儿推到了张梅,导致张梅流产,爸爸怒极打了女儿一个耳光。女儿眼中充满不敢置信、愤怒、狠厉、绝望。这个眼神把爸爸完全击倒了。
然后女儿彻底消失了,爸爸找遍了所有能找的地方,也再没有找到女儿一丁点信息。张梅也离开了爸爸。
依然有女人来了又走,和爸爸维持不了多久就分开了,爸爸由先前的意气奋发变得意气消沉。他越来越不愿出门,整日昏昏沉沉,陪着他的只有一只老猫。他把电视声音放得很大,想从电视中的花花绿绿中寻找女儿的身影,但只是徒劳。
结尾处他做了一个梦:女儿穿着枣红碎花棉袄来向他告别,他觉得有什么重要东西彻底离开了他。
电视新闻里正在播放一则新闻,一个女子深夜遭遇抢匪袭击,把她怀里从拾荒老奶奶那儿买来的枣红碎花棉袄当成了钱,在抢夺中捅了她几刀……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态。死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努力活着,而且要尽量活得幸福,才能告慰死者。
小女孩虽然痛失妈妈,但她和爸爸本应该依然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可他们却把日子过成了人间至惨。
细思还是他们父女之间缺乏沟通,爸爸没有关注到女孩的心理,没有及时引导、疏导让女孩走出失去妈妈的心理阴影,以致女孩的思想越来越偏执,到后来甚至有些扭曲。
爸爸不理解女孩的做法,女孩也不能接受爸爸组建新的家庭,寻找新的幸福。
这与爸爸妈妈生前关系就不是太好有极大关系。不会沟通,不能包容,不能为对方着想,爱钻牛角尖。
在妈妈弥留之际,给爸爸留的信中也应该对小女孩有交待,安抚孩子痛失妈妈的悲痛心理,抚平她失去妈妈的创伤。
也看过这样的故事。
有个睿智的妈妈,在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之后,她开始每天逼着自己的儿子学习做饭,收拾家务。一切他独立生活该学会的技能,她都逼着儿子去做。还逼着儿子学习赚钱。儿子不能理解先前很爱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恨极了妈妈,觉得妈妈太恶毒了。
所以妈妈去世的时候,他并没有很悲伤。后来,爸爸重新组建了家庭。继母对他很好,他就觉得继母比亲妈好多了,他很少想起亲妈,连给亲妈上坟烧纸都去的不情不愿。
直到他18岁考上大学的时候,爸爸交给了他一封信,是妈妈写给他的,儿子这才懂得了妈妈全部的良苦用心。
原来,妈妈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之后,怕自己去世,丈夫重新组建家庭,儿子如果生活不能自立,就会过得特别的悲苦。为此她忍着心疼,逼着儿子学会了生存的技能。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在没有亲妈疼爱以后,也能过得幸福。她做到了。
再看《棉袄》中的妈妈,可能对爸爸还是有怨言与担忧,她临死前逼着丈夫发誓要好好对待女儿,却没有告诉女儿要怎么做。
妈妈去世的早,爸爸一个人带女儿生活不易。何况他也有重新寻找幸福的权利。可惜,他们父女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矛盾隔阂深重,谁也不理解谁,谁也不包容谁,在误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鱼死网破,两个都在痛苦中消耗了生命。
有效沟通在任何人之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消除隔阂误会,获得幸福的最好的方法。愿每个人都能学会表达心声,有效沟通,相处的更加和谐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