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说的“认真”,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样
在上班的路上,我碰见一位妈妈送她的孩子上学。孩子是个小学生,妈妈非常严肃地对他说:“你只要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作业认真完成,成绩自然就会好的。”
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听懂了多少,听完后怎么去做。但是,我个人觉得,当下很多爸爸妈妈太高估自己的表达力和小孩子的理解力了:一方面,爸妈们自己都没考虑清楚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另一方面,孩子们不一定能理解爸妈们说的话,或者说不一定会按照爸妈们期望的方式去理解。
就拿“认真”这个词展开分析吧。
一、“认真”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可能不懂
说起来,小学生守则开头就是“热爱祖国”。我在一年级的时候,不懂什么是“热爱祖国”,只知道“热”是什么意思。当然,对守则本身,我没有意见。
我在村小学念完一到四年级,对于语文,只是单纯地认为是“识字”。当我要上五年级时,村小撤销了四五年级,我只好被送到镇上继续读书了。镇上的小学生们好厉害,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这些村小来的多太多了。语文课上,老师讲到比喻这种修辞,强调这种修辞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当时我很费力地学会了什么是比喻,可是对于“形象生动”一词,我实在不明白。出于害怕被同学们或老师嘲笑,我不敢去问,只是每次在遇到这类题目时,首先搬出“形象生动”。就这样,一直到了初钟,我对什么是“形象生动”仍然一知半解。
我想说的是,小孩子的词汇量和理解力有限,出于害怕被嘲笑,他们又不敢去问,或者也根本不关心,所以有很多不明白的词语。老师们觉得既然学生们没问,就代表他们已经理解了,或者自己太累了根本不想再给自己增添任务了。
再说说一些老师们常用的、小学生们可能根本不没明白的、充满神奇色彩的词语吧:认真、刻苦、牺牲、抽象、具体……
二、“认真”意思含糊,缺乏明确标准
中文语义含糊,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处在其中的人们却并不觉得,甚至演绎出了一套用含糊的词语表达明确意思的交流系统。老师对学生说要“认真学习”,学生们一般不会有任何疑问。但是,事实上呢,学生们对“认真学习”的理解和响应的行动都千差万别。
什么叫做“认真学习”呢?可能小明觉得,每天学习1小时是“认真学习”;小华认为,每天学习2小时就是“认真学习”。当小明和小华都按照各自的标准在行动,成绩都仍然是很差时,爸妈们又责骂小明和小华不“认真学习”,要求他们必须“认真学习”。小孩们觉得自己很冤屈,明明每天都有在“认真学习”,可是爸妈们却总是责骂自己“并没有认真学习”。蒙圈了的孩子们,逐渐形成“无论如何爸妈都认为我没有认真学习,都会骂我”的观念,干脆就让自己轻松一些,不学习算了。
聪明的爸妈们也许想到了:不能对自己的表达力过于自信,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力去要求心智尚未发展健全的小孩子们。要想孩子们听自己的话,并且按照自己的期望去行动,一定要慎重思考怎么对孩子说话。
三、“认真”属于做事原则,不是操作方法
如第二点所说,“认真”意思含糊,不适合要求小孩子。再深入点想,“认真”是指大的原则,缺乏操作标准,所以小孩子听到“要认真学习”之类的话语后,并不知道要做什么。如果妈妈对孩子说“小明,待会你写完2张字帖,把课文大声朗读10遍,背诵出《寻隐者不遇》,就可以看20分钟电视”,那么恐怕效果会好得多吧。
事实上,在给出建议或者要求的时候,不仅仅是对小孩子,就算是对于很多成年人,也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是在说原则,还是在说标准。
你总是这样劝谏那个消沉中的朋友:要努力奋斗,否则人生就废了。他觉得这种话已经听得太多了,并且强调自己也知道要努力要奋斗,可是一旦回到工作生活,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低效干活,并没有任何改观。最让人崩溃的是:他自己觉得自己一直在努力、奋斗。
这里面的困境就在于“努力”、“奋斗”这类词语,属于原则范畴,对于一个缺乏操作基准的人来说,没有实质作用。所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生活”之观念盛行不衰。如果你对该朋友说“嘿,打起精神,每天看一集网易云课堂《XXX软件高级教程》课程、看1个小时《XXX市场营销》”,也许他会有不一样的行动和进步。
当然,以上分析纯属理论,看官如有觉得有道理,不妨亲自实践验证,毕竟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过,如果你是小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不知道你是否清晰你孩子的理解方式和理解水平?
当你对你的孩子说“认真学习”的时候,你是否问过你的小孩“宝宝,你觉得怎样子才是认真学习?”
也许小孩子会说:“妈妈,你说的认真,好像和我觉得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