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父母》第一章·教育的真相的读后感
书友们,晚上好!
首先,感谢邓老师给我提供这次读书分享的机会,在上周二的晚上,我们黔江碧桂园读书会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后,我们共同选出了阅读《教练父母》这本书,并且只读第一章,字数不多,我花了30分钟左右便把前20页看完了,由于最近我在练习普通话,于是,我把《教练父母》第一章的内容朗读了一遍,并且用喜马拉雅app录制了下来,花了1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在我第二次朗读第一章的时候,感触很深。
为了让我这次的读书分享内容更饱满一点,我百度了一下作者:包艺桦,第一条,关于包艺桦的《教练父母》的讲座链接——其实是个广告链接。第二条,关于包艺桦的百度图片,有年轻,年老的,反正不是同一个人。于是,我再百度了一下,包剑英,一个是公务员,一个是心理教练。没有更多的可靠信息。我想应该是后者。我对心理学了解得不多,不过,我知道中国当代很出名的一位心理学家——武志红,前一两年写了一本《巨婴国》刚刚开始发行,就被禁了。心理学的水很深,我建议下一次读书分享,请我们已经获得心理咨询师证的邓老师帮我们讲一讲心理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哪些流派是最被认可的,哪些流派是我们门外汉听了也可以实际操作的·······
下面开始我对阅读《教练父母》第一章的理解,这里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我相信每个人对同样的内容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表达出的不同观点,碰撞出火花,达成新的共识,这就是我们读书会存在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的方向,我认为本书所写的教育的方向是指唤醒智慧、启发智慧,培育一种完整的生活。围绕着这方向,书中举了其中一个例子:
大概是幼儿园的老师,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玩园徽,他把针的那一头伸到裤子里边,当时那个老师是焦急的、严厉的要求那位小朋友拿出来,并且威胁他“如果还要园徽,就放在书包里。”本书给出的完美答案是:旁边的大人一言不发,只是全然欣赏的陪伴他着,看着他玩,没有建议,或许那个小孩不会被砸,在玩耍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并且掌握了不被扎的方法·····或许被扎了,可能不会哭,自己揉揉,然后继续探索,当尽兴了,就会自然生成一份成就感·······
就这个故事,如果大人是父母,我想是比较可行的方案,一个大人应付的是一个小孩,不管这个小孩出现何种情况,都还能及时处理,如果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那么我认为可行性会比较低,比较极端一点的,上周我们的周昌会老师分享的工作经历,一个人管60多个小孩,我们假设60多人里面,有三个人同时在玩园徽,其余学生都是无比听话的乖宝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面将会多么混乱。假如其中一个小孩把园徽有针的那头对不是腿,而是把这个园徽当成一个硬糖,咬在嘴里,那时我们该怎么办?还是全然欣赏的陪伴着吗?这也是我今天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关于对小孩的行为是欣赏还是干涉的边界问题。就在前几天五一劳动节,参加了一位同学的婚礼,这位同学提起她的一个朋友的小孩,不到3岁,刚刚比较利索的走路,她朋友家里的阳台栏杆差不多1米2高。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小孩能翻过去,没想到这个小孩拉一个塑料凳子过去,爬在凳子上面,再爬到栏杆上,掉下去,没了。所以,什么时候全然欣赏,什么时候应该适当干预。这也是我今天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节,教练父母的两大基石,第一,自身智慧的觉醒,第二,做好福德的示范。书中在阐述自身智慧的觉醒时,提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其实是两个人物的名字一个是希腊神话里面的人物皮格马利翁,大概事件是:皮格马利翁是一个国家的国王,还是一位很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的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个“少女”,还给她穿上衣服,去拥抱她,去亲吻她。这个事情感动了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维纳斯就把这塑雕像变活了,然后他们快乐的生活了在一起。用中文的成语归纳一下,大概就是梦想成真的意思。
另一个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现在还在世的。在1968年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在美国的一所小学,进行了一项名为“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把测验出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们,并且告诉他们这些孩子是非常有智慧、具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并且要求校长和老师们保密,在8个月后,再来观察名单上的孩子,发现这些孩子都变得更加乐观、自信、热爱学习。其实这些孩子只是罗森塔尔随机选出的一部分小孩。这个实验结论是我们当代主流非常认可的结论。因此,罗森塔尔在2003年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心理科学终身成就奖。
上次读书会,我们的杜大姐分享养育子女的经验时提到:放下自私的包袱,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杜大姐可能没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但是却充分应用了这个理论依据。培养出了这么优秀的孩子。
两年前,我通过得到APP的一个专栏得知一个叫心理学的另外一个理论,叫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从运气角度阐述了积极心理的重要性,当我们渴望某一件好事情发生时,会倾向于寻找该期望的正面信息,而那些正面信息又诱导我们找寻更多的正面信息。使我们变得越来越乐观和充满自信,行为上也会变得更积极,大大的提升了成功的机会。
就拿我学习英语和跑步的例子,我当初开始主动想学英语的时候,我会收集很多名人的学习经历,比如:赖世雄、钟道隆、俞敏洪、马云······他们的学习经历。在后来通过一次线下讲座,认识西南大学的一个教授还是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叫严文强,从小学的乡村教师,到大学教师,再到哈佛大学进行全英文的讲座。通过线下的英语角,了解一个人,4年前还是一个货车司机,4年后,英语是那个英语角口语最流利的人,同时还是一个英文健身教练,一身的肌肉。这些由远及近的励志故事给了我持续学习的最大动力。当我想跑步时,我就开始参加很多跑团的活动,添加聊得来的跑友,现在,我虽然回黔江了,但是,在我的微信运动的前十名最低是3万多步,如果是跑步,差不多就是30公里的距离。其实就是这些跑友们鞭笞着我时不时的去跑跑长距离。刷刷存在感。我想这应该是自证预言的实操例子了。
对于这个心理学理论,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困惑。这个理论的大致意思是,给自己或别人好的期望,那么这个自己和别人就会向这个期望靠近。我的疑惑来了,这个期望应该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五年之后,我期望我的存款达到100万,这个还有可能实现,但是我要是期望达到1亿,我会觉得这种概率会跟中彩票差不多低的概率。这个问题换一种说法是:我们的目标应该制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佳呢?
回顾一下我的两个问题:1,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小孩可能有危险的时候,什么时候全然欣赏,什么时候应该适当干预?2,我们给自己的或者别人的期望应该在什么程度才是最优选择呢?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