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文学》《正能量大讲堂》慧园书屋(收༵录༵原༵创༵)

荀子论教与学:择其人而学,得其人而教

2021-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荀子反对闭门造车的散儒、陋儒,特别推崇向老师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他说学习的关键路径有两条,首隆师,次隆礼。隆师体现了荀子重视言传身教的思想,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树立榜样,教化育人。隆礼就是实践中学,日常生活中学。

01 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所以“学莫便乎近其人”。“其人”就是那个恰当的人,就是良师益友,这样的人一定是个君子,接近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观摩学习,更易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所以一定要择邻而居,就士而逰。蒙鸠把鸟巢筑在芦穗上,难免卵破子死;射干扎根于高山,自可临百仞之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也是当然。只要是君子,乡邻、朋友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良师。应该多与良师益友交往,远离小人坏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做人一言一行都不可马虎,“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物类,是讲纵向的因果关系或某种内在联系,而不是属性相似形成的横向同类关系。荣辱不是自己来的,一定是品行的体现,美好的品行带来荣耀,丑恶的品行招致耻辱。就是说荣和美是同类,辱和恶是同类。万物都有因果联系,外在的结果是由内在的品性决定的。“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即使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些事情是大概率会发生的,“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

02 隆礼

君子何所立?唯隆礼也。

荀子一贯重实践而轻空谈,他说,能够遵守礼法,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仍然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士人。既不能虚心向师友学习,举止又不谨守礼法,“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即使讲五经研究地滚瓜烂熟,表现得能言善辩,但不能谨守礼法,也是“散儒”一个。有些人就是这样,台上学问似乎好得不得了,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一塌糊涂。

作为老师的职责是教化育人,因此不可自觉高人一等,好表现。居高临下和啰啰嗦嗦都是不对的,君子应该像敲钟的回声一样,别人问什么,就中肯地答什么。无论是孔子、荀子,还是王阳明,他们教授的方法都是一问一答的,更类似与探讨,而不是灌输,经典(教科书)的学习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所以,大家不要说我们的教育应该向西方学习,向我们的先贤学习就可以了。

学习的态度一定要端正,行为举止应该合乎礼法,“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对那些意气用事的杠精,老师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为人师表,既不可对学生好为人师,也不可藏私不受,更不可传非其人,正如《黄帝内经》:“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03 立志力行

如何学习?一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二是惟精惟一。归根结底就是立志力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句话除了说明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外,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就是由外而内的升华过程。善行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而品德是内在的品质,荀子向来强调由外而内,强调学习和实践,这就是学习的功用。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马纵身一跃也不能跨越十步,劣马连续走十天,却可以走很远,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因为它坚持而不放弃。如果不能坚持不懈,用刀子也刻不断烂木头,如果坚持不懈,金属和石头都可以拿来刻绘。这是从行为和目标的关系进行阐发的,凡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持之以恒,功在不舍。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处处强调后天的主导作用。自身的先天条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能否坚守目标,并坚持不懈,即惟精惟一。“专心”二字不足以涵盖荀子的思想,“精一”更妥当,就是“执一而行”。

所以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没有坚定的成圣志向,就不可能获得真知;没有始终如一的践行,就不能建立赫赫之功。

荀子告诫,人之所以浮躁,是因为急于求成,功利思想太重。“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l优美的东西,它不但自身具备特有的品质,获得人们的喜爱,而且自身具有传播力,向外扩散。美善的东西具有天然的影响力。高尚的言行,会潜移默化的美化周围人的心灵。是为自己不能坚持不懈日积善行找借口吧?哪有日积善行而不传扬开来的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