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网站《大家赵树理》
看着这几张资料片子,想起了我们办的《大家赵树理》网站的一些事情。
大约在2005年年底到2006年年初,鞠克光(老克)、赵二湖(二大爷哥)、李小阳(教授)、我和张小川(大爷)等几个朋友,我们多次商议:为了传承、展示山西优秀丰厚的文化遗产,大家共同办一个网站。
当时其中的一位,业已加入了别的网站,不断发表摄影作品和文学作品,其摄影技艺与写作水平明显提高,并且结交了一批有识之士。
可是就当时的山西而言,还没有几个能展示本土地方特色文化的网站。此时,全国的“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正在展开,我们也应该资源共享。既然要“共享”,就应该有个传播的平台,不能只有硬件,没有软件。天南地北的人在这个平台里都应该能够自由地出入,在这里,吸收知识、运用知识、享受知识、展示知识。办一个门槛儿不高的网站,岂不相宜?
网站就叫作《大家赵树理》!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呢?因为在这几个朋友中,赵二湖就是赵树理的儿子;再者,赵树理是山西的著名作家,研究他和他的作品,本就是山西文化工作的应分;其三,二湖无偿地提供了他父亲赵树理全部著作的版权许可。何乐而不为?!
于是,通过合法注册,网站办起了来。一开始,它的性质是自费的,可以说是“股份制”,我们都掏了“份子钱”。后来,我的单位也加入日常管理和技术保障工作。在单位的支持下,网站的“公益性”越来越强。
此时,朋友兼同事袁长江进入了网站管理层,网站更加井然有序,活力焕发。
网站办起来后,效果出奇的好,网民很多,每天文章、作品上传很多,跟帖很多,点击率很高。原因就是,我们遵循了“资源共享”的规律:进出自由,人人平等。第一,有众多的赵数理研究人员和学者无偿地查询和索取相关资料;第二,凡是进站的访问者、发言者,都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与人切磋。谁都不会嫌别人水平低,没有谁来笑话谁。
说实话,有很多人是痴心的文学爱好者、摄影爱好者、音乐爱好者或文化人士,他们多年来都在不断地给正规的报纸和杂志投稿。结果,种种原因,屡投不中。而在这里,文章写好后,一点鼠标就发表了,其不快哉!
门槛低了,写文章不用拿腔拿调了。于是,文章也写得好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千百年来,关于如何作文章的独门秘诀。
当然,网站对于访问者的言论也不能放任自流。首先,要遵守国家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做一个自觉的守法公民;其次,各位版主对于帖子中的病辞病句、错别字等现象,也在各负其责,努力消灭;再者,有关文学、诗词格律以及其他作品方面,自然会有网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也促进了网站的发展。
当然也免不了时常接个电话:你是网站负责人?我是哪里哪里!你们某年某月发的图片——一个年轻人视察工地,背后有专人给他打着雨伞,你们删掉这张照片和相关的消息!
为什么!有人给他打伞合适吗?他不会自己轻而易举地打伞吗?
你别管,这是上级指令,半小时内请按照刚才说的办,否则后果......!
或者,更有简单的:奉指示,你们务必删掉某某消息.......!
上命难违,通常情况下我们也都照办了。
就在这样的氛围下,网站继续行走着。
从本网站脱颖出佼佼者众多!其中之一就是“高原放歌”,他的经历,诚如他的签名:知青--铁路工人--大学生--机关干部--企业管理,确实一路辛苦。他发杂文、发小说、发诗歌、跟帖子、发摄影、美术作品……乃至于他有时还从幕后跑到前台,甚为活跃。
网站举行过几次较大的活动,比如,组织过诗社,搞过几次交流活动;组织过《往事*太原》征文活动,并在太谷举行了三、四十人的《往事*太原》颁奖活动;还组织过几次摄影活动和几届比赛等等。
《赵树理网站》办的一时风生水起,生气勃勃。
大约在2011年左右,国信办组织全国网站重新审批登记。我们寻思,正好借这次重新登记的机会,也提出一些改版意见,使网站更符合大家的口味。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意见趋于统一,比如:《大家赵树理网站》增加一些栏目设置:删除一些,合并一些,版面设计更活跃一些,设置:
1,赵树理作品
2,评论赵树理
3,小说文学(文学作品创作)
4,诗词格律(各类诗词及律诗)
5,散文札记 (包括旅行游记)
6,文革往事
7,视频 (各种题材的视频)
8,文化艺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
9,吃喝团
10、照相铺子(摄影作品)
11、市井万象 (包括社会消息、时尚与健康)
12,公告栏等等。
但是,在这次登记过程里,不知道(忘记了)哪张表格不合格或者哪件事不合适,审批手续一直也批不下来。
期间,我们努力争取过,一位朋友还友情赞助一笔经费。可是,世事难料!加之现如今,当初组创的元老们均已退隐江湖,有些已经进入天堂,现实里跑腿的人手亦嫌捉襟。所以,几年过去了,网站的手续仍然是批不下来。
也好,那就剩回忆吧,虽然心底有些隐隐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