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的三个方法

2020-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高谦斌

第一个是向人学习。

我们过去往往以为阅读就约等于学习,其实不是。阅读是跟书学,但是我的体会是跟人学效率更高,当然最好是跟牛人学习。

长辈们曾经给我说过:“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读那么多书要应用起来”。

可以这么理解这句话:书本上的知识道理都有一个对应的场景,比如和谁对话、作者身处的是什么时代,不了解这些也就不能完全了解作者的意思,如果盲目相信,用从书上学到的不完整的知识来指导现实中的行动,很有可能会出错。

即使全部理解了作者的意思,也不能盲目相信,因为任何知识都是局部的,在一件事情上适用,在另一件事情上未必合适。

学到的知识一定要及时应用起来,即使和别人讲一遍也有益于学习,还能增加友谊。在应用学到的知识过程中,慢慢的也会摸索到适应的应用场景,以及知识的局限在哪里。

比如《了不起的我》转折期篇就写到:“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结束—迷茫—重生。认为转变总是要从结束开始,因为自我发展是需要空间的。就像装修一间房子,需要先把旧家具搬出去,才能把新家具搬进来。同样,我们只有先结束、先放弃,才能为新的发展腾出空间”。

有些对工作不满意的小伙伴看到这里,也许就会生出一个念头:“我要辞职”。

但我们冷静细想一下:文章中的“空间”具体指的什么,时间、思考空间吗?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啊,应该也是有时间的。

如果贸然辞职,不说在经济上会多出很多花费(特别是在大城市打拼的,住宿吃饭是一笔很大的消费啊),因为经济的负担极有可能马上选择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来逃避虚无和迷茫。

结果就是继续从事着同样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只不过换了个地方、换了一家公司,所以并没有得到重生,仍然停留在结束之前的阶段。

这句话是有局限的,少了一样东西——目标。辞职并不是目标,具体从事什么行业、哪家公司才是真正的目标。

有点跑题了哈,印刷文化时代,想保存和传递知识,书本是最好的学习工具。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我们很容易就能在网络上联系到各种牛人,向他们提出问题。那些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知识已经被他们像买菜一样买回来洗干净,已经切好,搭配和融合好了,当然跟他们学更省时间。

所以,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尽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短训班,如果你有时间、有闲钱,建议你要去学。多和牛人切磋,不断磨炼所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向牛人请教应该读什么书,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第二个是概念。就是通过不断地搜集新概念来高效地学习。

为什么有这个原理?因为我们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世界本身非常复杂,它怎么能变成知识呢?就是沉淀为一个一个的概念。

为啥?因为知识太多了,你拿进来往哪儿放呢?如果摊成一地,那都是脏东西啊。什么叫脏啊?它不是说这个东西天然就脏,是放错位置才脏啊。米饭它搁在饭盒里那是干净的,搁在衣服上它就是脏。怎么样让知识显得不脏呢

第三个是缝合。就是拿针缝一针,把知识合起来。

很多人都在感慨,我读了这么多书,那些字从我脑子里飘过,读完之后,书一合上,啥也没记住,这咋办?你缺的就是这两个字—缝合。

学习知识是自己的事,是从自己的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识从你眼前飘过,你必须缝一针才是你的。

怎么缝合?很简单,表达一次。比如说,写一个读书笔记。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特别好的文章,就一键收藏。这种收藏没有用,过了几天,你全忘了,连收藏过它你都忘了。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就写一句话。看完之后说,这个知识我觉得哪儿很有趣,这就叫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这个知识即使将来你全部忘了,没关系,你知道将来可以去哪儿查。

目标、方法、行动,很多人做事情忽略了方法,好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