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婚姻育儿

不会让父母操心,还好意思谈孝顺?

2017-05-19  本文已影响86人  橙和梨子
我想每次回家吃饭,你都再教我一遍。

1

讲真的,我打小就不是个好小孩,到现在也不是。

我不会骑车,我系不紧鞋带,我持筷姿势古怪,我的手写字特别烂,我的宿舍永远在内务黑名单里。

特别是用筷子的别扭样子,曾有不少朋友给我委婉地指出过。

正确的持筷,听他们说好像是食指和中指在一侧,大拇指在另外一侧,两指一起控制。

而我呢?食指夹在筷子中间,只靠中指挑动筷子。这样的习惯不只是何时养成的,估计能回忆到大班第一次学持筷的时候吧?

我每年寒暑假回家,母亲看着我吃饭,都会提上这茬。话题一接上,那一遍又一遍唠叨就来了。

我想她的唠叨最终也教不会我拿筷子,我的手好像就是灵活不起来,那样的持筷都养成了惯性。

说来也好玩,母亲唠叨我持筷子,也就这样成了迎接我回家的惯常。

我就爱听这口。

2

在家里,母亲倒是不怎么说我的房间乱了,每次都是她来收拾。

可能她认为我哪怕住得乱点,也是自己的事。但是拿筷子,是给别人看的。别人吃饭的心情叫我一双筷子打散了,那是罪过。

因此,我的自理能力一直不太好,宿舍桌面总像个垃圾堆。不过,宿舍的公共卫生还不错,舍友倒不至于为此责怪我。

班主任曾想“启发”我,让我好好做内务,跟我说:

“你只身一人来北京上学,把宿舍和生活都打点好,你父母不就放心了吗?”

我想了想,告诉她,这件事,我想慢慢进步。

老师也有个不到六岁的孩子。

我能理解,

父母在那时最期望的,

是孩子能尽快达成一项项“成就”。

比如第一次会骑助力车,

第一次会系蝴蝶结,第一次写钢笔字……

那时的孩子一般不会离开他们生活。

他们希望近在眼前的这个小家伙儿,一点点成长。

所以老师自然地认为,

到了大学,离开父母的肩膀后,

父母还是期待着看到儿女把人生清单一项项打上勾。

自己好像只要做那个审批人,就满足了。

但是,当我们清单打满了勾,却还觉得父母缺了点什么。

3

有种职业叫“全职父母”,

却没有一种职业叫“全职儿女”。

现在的孩子,

不再是古代能为家里多干份农活的壮丁,

而是一家几口捧在手心的希望。

更多的父母,

也不再是“养大”一个孩子,

而是“养成”一个孩子。

他们开始愿意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跑培训班,创建社群,付费咨询,

把“父母学”当做毕业后深造的专业。

而我们,常把“做儿女的”挂在嘴边,却很少认为“做儿女”也需要学习。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儿女和父母,是种双向养成。

养成里不可缺少的,是什么?

参与感。

4

想一想,

父母为什么总是叫我们穿秋裤?

为什么总是让我们少低头玩手机 ?

为什么总是让我们到点睡觉,好好吃饭?

这是我们傻到冷暖不知,不要健康了吗?

还是父母不相信我们能照顾好自己吗?

他们不是不相信我们,反而是他们感觉自己,

已经没有什么能给我们了。

5

我们总说,爱是给予。

小时候,

他们给予无微不至的照看,

他们给予我们课业上的小帮助,

他们给予报志愿时价值观的选择方法。

他们的给予,让我们慢慢独立。

可是,然后呢?

我们自己订火车票了,

我们一切家务都会打理了,

我们甚至谈论如何进阶财富自由了

……

我们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6

我们的每一步,也是父母人生中一块块里程碑。

《少年时代》里,男主角考上大学,

她的妈妈不是喜悦地露出笑容,而是在哭。

她说,曾经她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个里程碑,

找到好工作、找个好人陪、生个孩子、让孩子独立……

可是,然后呢?

她的下一站,不就是该死的墓地吗?

她们教不了我们大学的功课,她们无法决定我们爱上什么人,

我们没有什么留给她们,再参与了。

6

对于我们生活的一点参与感,

甚至说是一点掌控感。

他们解下了鸟儿的脚链,他们知道最终得放手,

他们知道鸟儿属于天空,飞得越远越自由。

可是他们也有一点点可爱的自私,

想让鸟儿常飞来转转。

他们唠叨吃喝冷暖,是希望在你的生活中还有点价值。

希望还有能在生活里给予一点,

哪怕只是提醒你吃饭和睡觉。

想要给予你价值,才是爱你。

什么样的父母是不爱你了?

那是他们根本不想参与你的生活了。

孩子成了父母的面子,其存在的价值,

就是让他们自己被夸奖:“你们是好父母啊。”,让自己心安。

那些把孩子送去电击治疗的父母,

既不想管孩子了,

又不想丢下“父母”二字的脸面。

那是不爱孩子的父母,

我恨他们。

爱你的父母,真的忍心让你跪下吗?

7

所以,

你说我真的学不会系好鞋带,拿好筷子了吗?

学学不就会了,真把人当傻瓜了?

可是我有个小愿望,

我想一辈子,都学不会它们。

最起码是在他们面前,我一直是个学不会的小傻瓜。

我想一辈子,都让父母能“操心”。

因为我知道,我的父母爱我。

他们不会让我电击治疗学会系鞋带、拿筷子,

他们也不是放浪不羁的诗人,抛下孩子,追求远方。

他们并不需要把孩子当成一座奖杯,发着金光却死气沉沉。

他们会用最传统的方式,一遍遍跟我唠叨,

而我就想,再多听几遍,

多听几遍。

8

我们总无奈地说父母越老越像个孩子,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有个想要的东西,但他不会表达。

所以父母才要听懂他们,引导他们表达。

而当我们越来越强大时,父母想要参与我们的生活,

他们可能,也忘记了如何表达。

做儿女的,讲孝顺,也得动脑子想:

父母真的要什么?

想想,

让父母多“操心”一点,

会不会是当代的孝道呢?


我不想那么独立,独立得只剩父母一人的身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