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性思考,风篇
穴性思考,风篇
黄岐之
[原文]
七、 风门
原夫百病,首中于风。合谷解表祛风寒,大杼解表而祛风。鱼际解外感风寒之邪,肩髃周身四肢之风。头风外感风池妙,头痛驱风头维攻。搜周身风邪有曲池三里,治腰腿诸风必风市委中。冷风湿痹针环跳,头风外感列缺攻。常闻阳陵泉搜四肢之风且舒经络,足三里搜四肢之风又治腹痛。肺俞驱风治风寒咳嗽,通天泄表可治鼻塞不通。风府风门专理一切中风病,百会水沟治一切暴中风。风性善行数变,治疗切莫死板。
[注释]
1.合谷(大肠经),参见“气篇”。
2.大杼(膀胱经),参见“寒篇”
3.鱼际(肺经),参气见“血篇”。
4.肩髃(大肠经),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5.风池(胆经),祛风解毒、通利宫窍。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6.头维(胃经),清头明目,安神利窍,止痛镇痉。主治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
7.曲池(大肠经),参见“气篇”。
8.三里(奇穴),参见“热篇”。
9.风市(胆经),祛风化湿,通经活络。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
10.委中(膀胱经),参见“血篇”。
11.环跳(胆经),强健腰膝、益气壮阳、舒经活络、活血止痛。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12.列缺(肺经),参见“实篇”。
13.阳陵泉(胆经),参见“气篇”。
14.足三里(胃经),参见“气篇”。
15.肺俞(膀胱经),参见“气篇”。
16.通天(膀胱经),清热除湿。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
17.风府(督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18.风门(膀胱经),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19.百会(督脉)。参见“热篇”
20.水沟(督脉),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急救昏厥要穴。主治昏迷,晕厥,暑病,癫狂,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衄,风水面肿,齿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思考]
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风证致病因素有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有外风和内风之分。风为致病邪气,风邪的基本特点是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
外感六淫作用于机体后,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形成外风,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而且多属实证。
“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
风门为诊治见病之风证或因风致病之腧穴。
“风门”主要有二十穴,涉及手太阴肺经(2穴)与手阳明大肠经(3穴)、足太阳膀胱经(5穴)、足少阳胆经(4穴)、足阳明胃经(2穴)、督脉(3穴)、奇穴(1穴)。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两者为表里。外风为六淫之首,四季皆能伤人,经口鼻或肌表而人。经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而人者,多始于经络,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
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内风系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心肝脾肾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表现在诸脏腑互为表里的经脉,与“总督一身阳经”的督脉相关。
[针炙配穴]
1.配穴一:合谷、复溜、鱼际、曲池。
功能:清热宣散。
适应症:温热病的邪气不宣,治疗以取肺经和大肠经为主。
2.配穴二:百会、内庭、内关、丰隆。
功能:祛风化痰。
适应症:痰热闭结,见昏迷抽动,治疗上要化痰,散热外出。
(主要参考资料:1.《针灸学》。2.《中医诊断学》)
(声明:本文是原创系列《经络漫谈》文集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