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格言。但若是问起这句话最先是由谁说出来的,恐怕大家不一定知道,他就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培根。
培根16世纪中叶出生于英国伦敦贵族家庭,真正算得上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起跑线,或许是大部分人拼及一生也不一定追得上的高度。
他不但家庭出身令人羡慕,同时也是个神童,12岁时就进了剑桥大学。小小年纪的他就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从来不会盲目崇拜名人,甚至对亚里士多德的教条也抱怀疑态度。
少年老成的他在剑桥大学待了三年后,被任命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从。正当大家都以为命运格外眷顾他时,不幸却传来他父亲英年早逝的消息。于是,他一下子从享受惯奢华生活的贵公子,沦为清贫的人。
这期间,他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看惯了人情的世态炎凉。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慢慢的又站了起来。
他天生的好口才为自己赢得了无数的粉丝。英国诗人本·琼森这样评价他的演讲:“没有人比他说得更简洁、更概括、更有力,或者比他更少说空话和陈词滥调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具备独特的魅力。他的听众不敢咳嗽或斜视,唯恐遗漏任何内容。他的演说也是一种发号施令……没有人比他更能感染听众。听众们所担心的,就是他将结束演说。”
后来,培根遇到了一位生命中的贵人——曾被伊丽莎白女王爱慕过的埃塞克斯伯爵。但因为伯爵企图推翻女王的统治,培根不得不选择与他为敌,这也让别人对他颇有诟病。尽管如此,他在官场上还是一路升迁,直至成为大法官。
但是,成为政治家并非他的最大梦想。他的内心,更多的是希望在科学、哲学等方面能有所建树。
他曾在一篇缅怀苏格拉底的文章中他写道:“若无哲学,我无意生存。”但培根的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并不同。在他的眼中,哲学唯有落到实处,才不至于陷入停顿的状态。他认为:应该更着重特定的具体事物,而非思辨的和谐。
在科学研究方面,培根认为,应该使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它必须走近自然,而非书本、传统和权威。
科学必须持严肃和谨慎的态度。“总的来说,所有从事自然研究的人都应遵守这条规则——即凡是令他的内心感觉异常兴奋或满足的东西都值得怀疑;对待此类问题,他应当加倍小心、谨慎处理,以确保理智的平衡、清晰。”
同时,作为一个从小便博览群书的学者,对于读书,他也有许多著名的言论。比如:“有些书只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应该囫囵吞下,有些书则得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这些话语,对我们今人仍不无启发,值得深思。
在培根的心中,也有一个理想国。这是一个由挑选出的最优秀人才组成的政府,它属于人民,并为人民服务;一个由技师、建筑师、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化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组成的政府。
一个民族,在一群最具智慧的人的领导下,安居乐业、勤恳富足,这样的画面,想来就令人陶醉啊!
培根,如同那个手持火炬的人,点亮了无数人心中的蜡烛。那种光芒,照耀千秋。
正如他在自己的遗言中所说的:“我将我的灵魂赠予上帝……将我的躯体随意埋葬吧。我的名声将流传后代、享誉国外。”
弗朗西斯.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