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成长率
我们所有正常人都渴望成长,在每天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取得成长。可是,在某方面上讲,了解并且应用成长率这个概念比成长本身更为重要。
追求成长固然不错,但是很多人从10岁,长到20岁,即使不刻意成长,社会,学校也在逼着他成长,强迫着他读完学校的教材,和考试,驾照,四六级等等。所以不刻意的成长,你也在逐渐的成长。况且,从10岁到20岁,你的骨骼,肌肉,思想也在变化。 But!!! 那些通通不是有成长率的成长。举个例子,假如你在一个地方机构,工作了10年,你的工资从刚开始的3000,涨到了5000,那不是说你的业绩好,而是BOSS看到你是老员工的份上给你多给了2000元老员工加薪。 真正追求成长率的人,通过工资这个计分板,如果他有10%的成长率,他的薪水上涨模式是这个月3000元,下个月 3300元(3000*1.1),再下个月3630元。这样才叫有所成长率的成长。从个人方面说,什么样的学生是有成长率的学生? 和那些每天都大量埋头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学生就是在迅猛的追求成长,如果说1 means 100percent。看为圆满。 这些人表面上很圆满。每天都是1.而另一些人,比别人多那么一点点,乐在专注提升认知上,可能就有多1%的成长率 那他的计分板每天就是1.01分。而在不断学习本专业知识打牢基础的同时,跨领域学科学习的人呢?他每天就有了较其他人多10%的成长率。那他们每天就是1.1。如果那些除了跨其他领域学习,还要保持每周读完3本书的人,那么他们的成长率可能就有20%。那么他们的分就是1.2.当然从学习上,每天0.9, 0.6, 0.3分的人大有人在, 0 分的也不在少数。如果按分来看,这六种人长此以往。1的365次方 =1 1.01的365次方 = 37.08
这只是一年的差距,那么两年呢? 1的365次方还是1, 1.01的720次方= 1292.37. 后面的数字差距会以绝对惊人的差距拉大。这就是复利的力量。
查理芒格说过没有一个问题是他40美元的计算器和一张复利表解决不了的。我们看待问题对未来迷茫不清楚,有的时候就是对某些数字不太敏感。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第二讲 论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与投资的关系中说到:
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你从前更聪明一点。认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像大多数人那样,你将会得到你应得的东西。
他的这种给年轻人的建议,正是符合追求成长率的成长方式。
在《穷查理宝典》上,查理芒格说到一句话,“”人类发明了一种东西,以便弥补我们天生不擅长处理数字的缺陷,这种东西叫做图表。” 有了图表,我们看待概念时才会更加清晰。
对待理念上,我们可以按照图表计算。以长期为参照点。
从零到入门学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要花多少时间? TED 上,The first 20 hours -- how to learn anything | Josh Kaufman | TEDxCSU
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MgBikgcWnY乔仕;考夫曼告诉我们 20个小时 就可以基本入门任何一项技能。包括语言。如果让你个技能从入门到中级,200个小时的投入就足够了。 那么按照时间复利角度讲。每天抽出30分钟学习一个概念。一年就有180个小时。10年就有1800个小时。 这么多零散时间抽出来 1800/200= 9, 你将有9个领域达到至少中级以上的水准。
以英语为例, 每天积累10个单词, 一年就是3650个,7年(如果你还能持续坚持的话)就有了25550的词汇量。
以读书为例,3天读完一本,一年就是120本,从工作之后到退休的40年,就有4800本。刚一退休,你就在精神领域上活完了别人成千上万个辈子。与别人一辈子相比,这已经不是用超值来衡量了!
以写作为例,每天更新1000字,一年就是36万字。10年来看就是365万字,能出10本书了。这些仅仅从稿费和销售之后作者本身得到的提成来看,价值之多就已经渊源无法衡量了, 不必再提影响力上,知名度上带来的效应。
以投资复利来讲,假设你现在投资股票,如果投入1万元 年30%复合利率的股票,到你退休时 即40年后,你猜有多少? 你没看错,是3亿668万元。
投资复利表
一切的一切,都是来源于成长率。 成长率是成长的加速度。即使现在速度不快,随着加速度稳定,速度总有一天会达到光速。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坚持。 不过,当你纯粹的热爱一件事情是因为事情本身让你坚持,而不是为坚持而坚持的时候。,财富,价值,这一切的一切都随之而来。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九天,学号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