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姐姐书法钢琴课思考小朋友的内驱力

2021-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百合奶茶

一个人的内驱力是最重要的,一旦有一个强烈的内驱力,做事情的主动性自然就上来了。我也很想培养2个具备强烈内驱力的孩子,做一件事可以坚持长期主义的孩子。

那些求知、探索、好奇、追求自我价值的欲望应该每个人DNA里都是有的,如何保护好和激发呢?对于小孩来说有时候奖惩,惩罚的方法也是需要用的,不过我一般做事情都会告诉她们原因: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做了可以带给我们或者社会他人什么好处,不做会带来什么不好。这个思维方式也是我自己现在分析工作生活经常用的。

今天看到武志红老师一篇文章叫《缺少这4种感觉的孩子,最容易三分钟热度》一下子被标题吸引。

这篇文章关于内驱力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总结了一个配方:

1、自主感:我能选择我想做的事情。

2、这件事好玩,让我兴奋。

3、我能够做好这件事。

4、我能够在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里做这件事。

这几个配方实际上不管对小孩还是大人都是一样的有效果,这几个要素都具备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内驱力循环圈,我们的大脑就可以不断的产生和维持动力。

小孩做事情就像滚雪球,一开始还是需要家长帮着推一推,等到雪球足够大,就会哧溜的自己滚了。姐姐现在在学书法和钢琴,两个老师说已经是很棒的小朋友了。书法基本都能够按时写作业,我要求每天要写2-4排,妈妈下班回来要写完,大部分时间是完成了的,但是确实也有没有按时完成的时候,玩过了忘记了。这个我们大人有时候坚持一件事也确实不一定能够天天做到,所以和孩子一样也需要反思自律。

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如果一个孩子对一件事的动力不足可以对照上面四个方面进行自查,针对性的分析,找到恰到好处的解药。

1、自主感:是不是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太满了,是不是管太多了,让孩子失去了自主感?

2、好玩:这件事是不是太无聊枯燥,无法激起孩子的兴趣和兴奋感?

3、能做好:给孩子安排的任务难度是不是合适?又或者在某件事上他们是不是还需要我们一点帮助,才能感觉到自己胜任?

4、爱和支持的环境:我有没有因为孩子成绩不好、作业做不出来,让他感觉被嫌弃,而不是被爱?

一位妈妈分享对于日复一日练琴的孩子,她通过给孩子讲曲子背后的故事,看别人沉浸在快乐演奏中的视频、感人的人物故事、每次进步真诚的夸赞等方式激励孩子。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枯燥变得生动。

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容易,父母也得以身作则,多学习《父母必备的15堂育儿心里课》等技巧也是需要学习的。也要多观察小孩,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思考不同的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