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宗教,哲学,心理学,中国传统好奇心俱乐部

“超余”一切的起点-宗教专题2

2020-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姜地主

为什么这些形态各异的宗教都能生产出意义?

宗教学发现,不论是怎样的宗教,它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意义的来源。

具体而言,所有的宗教都追求一个超出日常经验、超越世俗世界的“东西”。宗教学里有一个概念来描述它,叫做“超余”:超出的超,多余的余。中文听上去有点陌生,但它的英文写法非常简单:THE MORE,直译过来就是“多出来的那个”。超余所超出的,就是日常经验、世俗世界;宗教正是用超余生产出了意义。

超余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神”,但这并不是超余唯一的形式:超余可以是人格化的信仰对象,比如玉皇大帝这样的神灵;也可以是非人格化的信仰对象,比如印度教的大梵;还可能是某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比如佛教说的涅槃境界。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超余”就是宗教学的基本概念。“超余”这两个字,代表了宗教学研究成果的精髓。这个概念,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宗教学家之一,W.C.史密斯提出的。

为什么宗教需要超余?

打一个比方,“超余”就相当于是在世界之外设定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因为它在世界之外,所以能够撬动这个世界。宗教需要超余,不是真的要脱离世界,而是借用这个点对现实世界发挥作用。

如果把宗教看成一个生产意义的工厂,那么超余就是这条生产流水线的起点,是意义这个产品的原材料。你可以想象,如果起点出了问题,后面的一系列工序都会受影响,最后的产品质量也会参差不齐。所以,在意义生产过程中,起点不能轻易变化;起点一旦变化,整个意义系统都会出现动荡。

我们知道,基督教中有摩西十诫,第一条就是“除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当摩西从西奈山领受十诫,下山看到以色列人不再崇拜耶和华,改为崇拜金牛犊,气得怒不可遏,把刻有十诫的石板摔在地上。

过去看这个故事,都是在宗教内部去解读,说这是信仰的败坏。但我们用宗教学的视角去看它,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意义的起点发生了变化,所以生产出的意义要出问题。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是在“耶和华救赎子民”的号召下实现的。如果这个起点变了,教徒们不敬拜上帝了,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就会失去意义。

起点需要稳定,这样整个意义生产系统才能稳定。然而,现实世界沧桑变幻,永远处在变化之中;人类社会更是瞬息万变。所以,宗教需要世界之外的超余,因为宗教需要一个不会轻易改变的意义起点。

其实生产意义的机制不止一种。但宗教是最特殊的意义生产机制。其他意义生产机制的起点都在现实世界之内,或者并没有强调要超出现实世界。而宗教的意义起点,一定要超出现实世界之外。

宗教是一个独特的意义生产系统,就独特在这里。

通过超余这个世界之外的起点,宗教不仅能够提供意义,而且能提供一个终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能够给出一个更加完整的解释;它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世界内部的差异,让不同的人聚集在同一个意义之下团结和合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