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被父母逼的孩子,有多幸运!
1
最近,在综艺《锋味》上,周杰伦大秀琴技,用菠萝、香蕉弹钢琴。
用香蕉弹
菠萝也行?!
苹果更不在话下!!
周杰伦说自己4岁开始学琴,每天练习2小时,妈妈还站在旁边拿着藤条监督。
每次练琴,妈妈都拿着藤条,盯着周杰伦。
经常不想练,但只要偷偷瞄一眼窗外,又或者弹错一个音符,妈妈的藤条就会重重敲下去。
看见邻居小朋友在玩耍,就觉得十分痛苦。现但在想起来,却非常感激:当初妈妈的严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谢霆锋也感慨:“每次看见你弹的时候,我就后悔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不像杰伦一样听妈妈的话?”
棍棒下的周董,成了亚洲天王,让许多看节目的父母无法淡定,包括我一位朋友。
朋友的孩子4岁起参加了钢琴、跆拳道、篮球等不下10个兴趣班,每学一段时间,就会说“妈妈,我没兴趣,不想学了。”
秉承快乐学习原则,不想学就不学,现在孩子二年级,一项兴趣都没坚持下来。
周董的棍棒,让朋友发出来自灵魂的拷问:难道技能的学成与否,中间只隔着一根棍棒?
要不要逼孩子学,一直是个难题,困扰着父母,也煎熬着孩子。
有父母担心因为没有逼,孩子将来后悔没坚持,错失人生的精彩。也有父母担心逼了之后,孩子丧失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得不偿失。
对于到底要不要逼孩子学,美国两位心理学教授给出了建议。他们认为,帮助孩子坚持学习一项技能,父母必须同时满足孩子三个心理诉求:自主感、胜任感、需要感。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逼,是表象,看不到的自主感、胜任感、需要感,才是内核。
2
自主感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
简单说,是给孩子自己当老大,自己做决定的感觉。
比如8个月的孩子,爸妈会给他手指饼干,让他有自己决定喂自己的感觉。
在兴趣学习上,是把孩子真正感兴趣或者有天赋的事,当成那条手指饼干,送到孩子跟前。
郎朗2岁多时,听《敢问路在何方》,能把大部分旋律弹出来,爸爸带他学琴;
易烊千玺2岁起,参加过多个兴趣项目,舞蹈老师发现他学习速度惊人,建议往这方面发展。
可以想象,如果郎朗、易烊千玺的父母没将他们的天赋对号入座,让郎朗跳舞,让易烊千玺弹琴,他们未必能有今天的成就。
作家叶萱说:学习这件事不只是刻苦就可以,走得远的孩子多是因为热爱。
让孩子自主选择有天赋感兴趣的项目,更能让孩子在枯燥期和面临舒适区挑战时,实现突破。
很多爸妈会说,我家孩子不是郎朗、易烊千玺,天赋和兴趣没那么明显,要怎么去发现呢?
心理学说,兴趣是愉悦的体现。
假如一个孩子在涂鸦的时候很专注,持续时间比其他活动长,说明他在涂鸦时能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越投入,技能提升越快,越愉悦,就此形成正向循环。
所以,仔细观察是爸妈必修技能。在孩子沉浸一件事情的时候,养成默默观察不打扰的习惯,及时捕捉孩子专注愉悦的信号,有针对地进行启蒙,才不会错失孩子兴趣培养的良机。
3
胜任感是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很棒。
胜任感的获得途径有两种:一是内部获取,孩子有自己很厉害的自信;一是外部获取,通过他人赞赏或者获奖建立。
近段时间,“洪荒少女”傅园慧和爸爸火了。
爸爸近乎浮夸的赞赏让人大开眼界:“我们家傅园慧真的是天才。”
傅园慧说爸妈最让自己感动的,是无论输赢都毫不吝啬、万年不变赞赏。这给了她足够的外部胜任感,支撑她一路披荆斩棘去了奥运会,即便在最低谷,也没有放弃。
帮孩子建立外部胜任感,除了发自内心的赞赏,还要把孩子的困难视为共同的挑战,一起想办法解决。
这方面,我闺蜜做得不错。
她孩子学钢琴,新鲜劲过后,是枯燥的练习和背谱,手型不对、弹错音是家常便饭。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闹情绪、摔琴谱、不练琴。
闺蜜先是给孩子一个拥抱,接纳孩子的沮丧情绪。等孩子平复后,帮他平衡胜任感。
她说:“宝贝,你是不是觉得这个曲子有点难,不像以前那样有成就感了?要不,我们先不练新曲,来弹弹你喜欢的、练得熟的。我们一起把自信加满,等你愿意了,再去弹新曲。”
闺蜜还让孩子当她的小老师,教她弹琴,让孩子纠正她的错误。孩子发现原来妈妈也有没自己做得好的时候,也需要不断练习,从中找到了优越感,也获取了胜任感。
让孩子获得胜任感,不光要赞赏孩子是“天才”、鼓励孩子“加油”,更要教他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当孩子在爸妈的赞赏和帮助下,走出舒适区,完成一个个挑战,他的外部胜任感才能内化为内部胜任感,成为孩子持续学习的自信和底气。
本图来源于1213RF正版图库
4
需要感是让孩子得到被需要的价值感
假如孩子兴致勃勃完成一件事情,却没有人喜欢看,感觉不到有人需要他,孩子会怀疑他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久而久之,失去继续练习的动力。
前段时间,家里大宝跆拳道考级,每晚练习,我帮他纠正。
一次,碰巧手机响,我边听电话边盯着大宝。尽管我已经不时地露出微笑,夸张地点头、竖起大拇指表示有在看。但电话没打完,大宝还是不乐意了。他委屈地跑到我跟前比划:妈妈,还是等你打完电话,我再练习吧。
我赶紧把电话挂了,专心致志地看他打拳。
本图来源于1213RF正版图库
这让我想到李云迪成名前,父母经常找琴行为他举办小型演奏会。演奏会门票免费赠送给热爱音乐的亲友,邀请他们捧场。每次演奏会后,懂音乐的叔叔阿姨们由衷地肯定和鼓励小李云迪。
为了做一个有共鸣的听众,李云迪妈妈甚至培养了自己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学了心理学后,很佩服李云迪父母的用心良苦。小小的演奏会,不但锻炼了李云迪的胆量,也让他持续提升被需要的感觉,让他在学琴的道路越走越远。
德兰修女说:不被需要的感觉是最悲惨的贫穷。
所以,当孩子告诉你他不想弹琴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我是否有专心地聆听过他的演奏?我是否听懂了并发自内心欣赏他弹奏的曲子?还是他弹他的琴,我低头玩我的手机?
5
看过这样一段视频,郎朗爸爸和郎朗共同登台表演,才惊觉郎朗爸爸是一位资深的音乐爱好者和演奏者。
我们一直津津乐道郎朗爸爸逼郎朗练琴,却忽略了:
是他发现了郎朗的天赋,引导郎朗学琴,让郎朗获得自主感;
是他在权威的老师否认朗朗能力的时候,激励郎朗练琴,自掏腰包带郎朗参赛并获奖,让郎朗获得胜任感;
是他听出了郎朗演奏的实力,毅然让郎朗从不那么认可他的学校退学出国深造,保护郎朗的需求感。
所以,当希望孩子去坚持的时候,我们不要第一时间想到逼,而是要从自主感、胜任感、需求感三个方面去鼓励。
这样的做法才是最有效的。
关注公众号:【康桥教育集团】,精选欧美顶级育儿杂志内容,专注宝宝的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家庭亲子关系处理,每天育儿干货喂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