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Uptown戏精丨《局外人》创造世界,然后被世界毁灭

2018-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裴冶

文/戏精二号 裴冶

《局外人》是法国文学大师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中篇小说,首版于1942年。

在尝试解读这个故事之前,还是先说说作者,也就是加缪本人。法国作家(亦是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著作《琴声如诉》由英国名导彼得·布鲁克执导搬上大荧幕之前,原定的男主角就是加缪。出演女主角的法国影星让娜·莫罗也欣然同意。

不巧的是,加缪当时正忙于写作《第一个人》,与影片预定的拍摄档期相冲突,这才不了了之。否则以加缪对影视创作的热衷和年轻旺盛的精力,出演男主角绝对当仁不让。

之所以援引这则趣闻,是因为见微知著,不难推断出加缪的气质与才学(当然还有颜值),毕竟能担纲男主角的文学大师少之又少,还是与让娜·莫罗这样的知性女神演对手戏。

让娜·莫罗

身为一代人的精神导师,阿尔贝·加缪的传奇之处远不止于此。

他生于1913年,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年仅44岁,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换言之,他在壮年时期就已超越了许多声名显赫的大师,登上了文学成就的巅峰。

令人扼腕的是,天妒英才,1960年初,加缪搭乘朋友的顺风车前往巴黎,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时年47岁,正是他创作力勃发、神采高扬的写作时期,生命的乐章却戛然而止,毫无征兆。命运之无常,可见一斑。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的故事要从主人公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说起。

故事开篇,默尔索接到了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从后文不难看出,葬礼安排在周五——默尔索在周四请假,晚上赶去守灵,周五参加葬礼,加上周末,共有四天假期,所以老板有些不高兴。默尔索当时不清楚老板为何板着脸,但休息的时候,突然想明白这一点,他对老板表示理解。

让他纳闷的是,他不知道他的母亲是何时死的,所幸这并不重要。倘若撬开默尔索的天灵盖,按照他的脑回路而言,不可避免,人都是要死的,今天死和二十年后死,殊无分别。更何况,母亲住进养老院之后,与他鲜有瓜葛。虽是血肉至亲,但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独立生活的基础上。

“不论是我妈妈还是我自己,并不期望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而且也不期望从任何人那里得到什么,我们两人都已经习惯了我们这种新式的生活。”

想法左右行为,默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显得疲惫不堪。他没有看母亲的遗容,守灵时,和养老院的门房坐在母亲的棺材前抽烟。当有人向他询问母亲的年龄时,他只含糊回答了“六十多岁”。他对母亲的死有着理性的认识,一切按部就班,似乎从未感到悲伤。

葬礼归来的默尔索重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他在周六(葬礼第二天)便即出门游泳,和心仪的姑娘玛丽一道儿去看滑稽电影,在情意绵绵中滚上了床——他向来尊重自己的生理需求。玛丽为了厘清自己和默尔索的关系,问默尔索爱不爱她。

面对这道送命题,默尔索答道:“这个问题毫无意义,但可以肯定我并不爱你。”

这样的回答与默尔索一直以来信奉的原则有关,他认为:“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他袒露的永远是最真实的自己。葬礼上如此,葬礼归来后亦是如此;面对女友时如此,面对老板时亦是如此。

他拒绝了老板提供的高升的工作机会,理由是生活无法被改变,他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当邻居雷蒙得到他的帮助,询问能否和他做朋友时,默尔索也觉得无关紧要,“做还是不做他的朋友,怎么都行。”

不论如何,雷蒙还是如愿成为了默尔索的朋友。他邀请默尔索前去朋友的海滨木屋共度星期天。默尔索按时赴约。不幸的是,雷蒙的“仇敌”阿拉伯人尾随而至。由于天气原因(阳光直射,一切闪闪发光,无比刺眼),头晕眼花的默尔索出于自我保护的条件反射,用雷蒙的枪射杀了阿拉伯人。

一切急转直下。

在默尔索的预期里,案情很简单。但司法机关的关注点很快便从案件本身,转移到了默尔索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道德准则凌驾于法律,客观事实让位给灵魂。

检察官认为默尔索的灵魂空虚无物,没有丝毫人性,佐证这一点的就是他对刚刚过世的母亲的态度(葬礼第二天便去看滑稽电影、乱搞男女关系),从他的脸上看不到丝毫悲伤,甚至,当默尔索因为杀人而坐上被告席的时候,也无法从他的脸上捕捉到任何悔恨。

由此,检察官洞悉了默尔索内心深处的灵魂黑洞,预言这份背离社会原则的冷漠必将摧毁社会支柱,并以此为由要将默尔索送上断头台。

默尔索的辩护律师其实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他曾私下建议默尔索将在母亲葬礼上的“无动于衷”,解释为“控制住了自己的悲痛”,但默尔索拒绝这样做,他仍然认为“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再者,母亲去世与眼下这桩命案并无任何关系。他在葬礼上的所作所为与射杀阿拉伯人也无任何因果。司法机关应该听听他的意见,着眼于案件本身,从案发细节入手。但检察官调动陪审员情绪的慷慨陈词令默尔索始料未及。

他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就被判处了死刑。

等待处刑的日子,自然人的求生欲念,让默尔索萌生了两个想法:上诉被驳回侥幸被特赦,他甚至幻想过断头台的滑轮出现故障,让他得以侥幸逃生。

由此看出,默尔索其实是个极为纯粹的人,他尊重自己的生理需求(性欲、畏惧死亡),即便身陷囹吾,也无时不刻感受着阳光和昼夜转换。他理解同类的心理(老板),如实袒露自己的内心,拒绝接见指导神甫,因为不相信上帝。

“(我)试图最后一次向他说明我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不想浪费时间去跟上帝在一起。”

可这样一个人,由前人制定准则、运转多年的社会机器已无法容纳,执法者用道德绳索勒住了他的喉咙,由“品行不端”推导出“内心险恶”,将他处以极刑。

《局外人》的故事似乎是一则寓言:“每个人都走在世界边缘,每个人都必然毁灭于自己以及他人共同创造的荒谬世界。”

(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