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经典摘录菩提树下道学•国学•养生

儒释道三学概览

2017-10-27  本文已影响61人  清月照天心

儒学

核心:仁

含义:爱人

根本:孝慈,良知

方法:克己复礼,忠恕之道,致良知

关键:学思合一,知行合一。

注:忠恕之道

出处:《论语.里仁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忠恕近道。忠者中心,言心中和诚正,主于一也,即主于仁善;恕者如心,亦即换位思考,同理共情之意。

或言,忠者,与人忠贞尽心。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亦或可作如是考虑,既是“一以贯之”,则是一不是二,那么“忠恕”可以看做是“忠于恕道”,“主一于恕道”。

这样,很明显,这个“道”、“一”就是“恕”——即如心!是一体之仁爱恻隐之情,是换位思考,同理共情。而“一以贯之”即“忠”,忠者,主于一也。

这样说也有道理。《论语》中有另一处对话,或可作为佐证。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论语.卫灵公》

故而,或可认为,“恕”,即同理共情,一体之仁的“如心”,即是孔子终身遵循的大道。

道学

核心:道

(体)

形:虚无

质:清和

(心)

性:自在

情:成存

(气)

动:柔复

注:“成存”二字,取自《易传.系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易经》是儒道共尊的一部经典。

佛学

核心:佛(心)

含义:无上正等正觉(或无上智慧觉悟者)

世界观

1、万法唯心(识)

真心被无明渐染成为妄心;

2、无明是众生痛苦的根源;

无明生贪执,贪执是世人痛苦的根源。

3、三毒:贪、嗔、痴

4、因缘果报,六道轮回。

方法

1、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戒、定、慧

3、依教义修证佛法,或恭敬虔心念佛

注:佛教著名的“四依四不依”原则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这几条在末法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依法不依人。末法时代,“依人不依法”的现象颇多,当细心明察,或警戒反省。因为,现今正师有,但还是少的。

三法联系

1、儒释:大乘佛教,乘愿救世。

2、道释:禅宗,处处是道,处处是佛;流水蕴道,花开见佛。

三法一同

1、中和有度,或言“毋太过”(原则)

2、为善去恶,自净其意(道路)

3、明高于世间的的天、道、心,源头不二(信仰)

强为三法区别

儒主仁义,道主自然(清净自然),佛主慈空(慈悲空慧)。

常可作如是之用

在迷茫之时向儒,在偏执之时顺道,在痛苦之时思佛。

同出而异名。

儒释道三学概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