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谁是最合适的美食嘉宾
如果现在有个美食类节目找嘉宾做点评,你觉得下面四个人选谁最合适?比如:沈从文、林徽因、汪曾祺、钱钟书。
虽然四个人都是大师,但对他们稍有所了解的人,多数都会选汪曾祺。因为汪曾祺先生很会吃,他有很多文章都是写食物的,比如《高邮的鸭蛋》、《黄油烙饼》、《吃事》等。看完后,你会忍不住有种“我也想吃”的冲动。
除了会写,他还会做。他自创的塞肉回锅油条、芝麻香干菠菜,一度成为家里招待亲朋好友的保留菜式。他的一道“烧小萝卜”,让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吃过后“非常开心,最后连汤汁都端起来喝了”。
更可贵的是,汪先生的国学素养也相当深厚,即便是一颗野菜,也能让他引经据典,讲的头头是道。
懂吃、会吃、会做,汪先生就像一部活生生的食物百科辞典。
与他相比,剩下的三位大师虽然在小说、建筑、历史考证上各有建树,但对食物的研究终究还是差了一点。所以,选他做嘉宾再合适不过。
其实,“吃”只是汪先生璀璨人生的一面,在他的散文集《人间草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更多的闪光点。
猜猜谁是最合适的美食嘉宾汪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他的散文自成一家,语言平淡质朴、恬淡雍容,擅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发人深思。
《人间草木》共五部分,记录了汪先生去过的地方、认识的草木、交过的师友、童年的回忆,还有老年的生活。
这些记录就像一张张快照,串联起汪先生的一生,塑造出一个鲜活生动、充满魅力的汪曾祺先生。那他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真实有趣
汪先生的真实主要体现在对自己有清晰地了解。在《泰山很大》这篇文章中,他坦言十年两次登泰山,但每次都没啥感觉。
因为泰山太大了,是强者之山。而他生长在水边,是个平常、平和的人,他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生活。所以,他写不了泰山,只能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我们看汪先生的文章,质朴平淡,贴近生活,他笔下的每棵草木、每种食物、每个人,就像是我们记忆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物,有着淡淡的烟火气息。
比如他写去五台山朝拜的黑胖和尚,正在恭谨地叩头拜佛,突然飞跑出殿,原来一时内急,憋不住,等小便完,又整顿衣裤,接着再拜。
再比如他写一位闹事闲民,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吃炸酱面、拨鱼儿,吃完后,抱膝看街,无欲无求。
这样的描写很容易在读者心里生成一个影像,具体,真实,有种亲切感。
再一细想,无论人在闹市还是深山,首先得生活,生活离不开“吃喝拉撒”,喜怒哀乐。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汪先生的文章虽然平淡真实,但字里行间却跳跃着快乐的气息,总让人忍俊不禁、扑哧笑出声来。
比如他写西南联大的女同学吃胡萝卜。联大的女生穷且馋,买不起水果,昆明的胡萝卜脆、甜、多汁,还便宜,便一把把的买来吃。
她们“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
想想这个画面,一群女孩子大嚼着胡萝卜谈论着文学,叽叽喳喳间偶有碎渣子从嘴角掉落,优雅中透着粗犷、浪漫中饱含现实,物质与精神,就这样以矛盾的方式营造出幽默感。
他写联大的老师,闻一多先生上课前先点燃烟斗,过一会儿,课堂上升腾起串串烟雾,整个教室笼罩在雾霭阑珊中。原来,闻先生是允许学生上课抽烟的。
烟雾腾腾中,闻先生摊开笔记,清清嗓子,朗声念诵”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于是,一堆名士抽着烟,锁着眉,在袅袅蓝烟中,品读屈原,探索人生,那个画面,是不是充满了喜感呢?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委屈、不较劲,用快乐给人生添彩,汪先生就是这么一个真实而有趣的人。
二.建言发声
很多人都学过《岳阳楼记》,这是宋代名相范仲淹最有名的作品,其中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中国知识分子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岳阳楼记》被广泛传颂,滕子京和岳阳楼这两个本没啥名气的名字,也因此而不朽。事实上范仲淹在创作《岳阳楼记》时,人根本不在岳阳,文中所有的描写,全出自他本人想象。
可是千百年来,谁又会追究《岳阳楼记》中内容的真假,谁又会辨别滕子京是建造者还是修缮者呢?根据这一事实,汪先生发出感叹:“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做为一名文艺创作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知道自己笔下写出的东西,不只代表自己,更代表着人民。他有责任用自己的呼声,让国家变得更好,让当政者更重视人民的生活。
在美国参观访问时,他看到美国的残疾人神态开朗,乐观健康,美国人对残疾人很尊重。
他想中国人对残疾人更多是怜悯,而怜悯在某种意义上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与尊重有本质的不同。他倡议中国人也要像美国人那样尊重残疾人。
再比如有的青年作家喜欢他平淡朴实的文风,便着意学他。
他知道后,诚恳地劝告这些年轻人不要“学”任何人,也不要“学”他,最好写的新奇点、怪诞点、狂妄点,有自己的特色,不要过早归于平淡。
他还说:“三四十岁就写得很淡,那到我这样的年龄,怕就什么也没有了。”
汪先生说的很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觉得生活压力大,觉得自己活得很“丧”,并时常有消极遁世之感,偶尔写点文字也是“看淡一切”的感觉。
其实,与汪先生一生遭遇的坎坷相比,我们的那点压力算不得什么,早早看透人生,只会让我们失去生活的勇气,丢失生活的乐趣。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人诬陷,说他的文章有反社会主义倾向,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
摘掉右派帽子后,很多像他一样的人不再敢发言,学乖了,学精了,生怕再受迫害。
他不怕,他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都是善良的,他们活着,一是要证实自己的价值,二是对祖国有情。但是,经过运动,他们的心受了伤,要恢复对上层领导的信任,恐怕是很难了。
他写到:“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
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人,才会把个人利益放在一边,才会对他人抱有深刻的理解与同情。
三.多才多艺
汪曾祺先生的妻子施松卿女士出身名门,当初两人相识时,汪先生只是一个穷教员。有人问她看中了汪先生哪一点,施松卿说:“他有才。”
确实,汪先生多才多艺,他会吃、会做、会写、会画、会唱昆曲,会吹笛子,他走在哪儿,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都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在张家口沙岭子镇接受右派改造时,这里的工人闲暇时喜欢唱山西梆子,化妆就用黑锅烟子描眉,用鹅蛋粉打粉底,用胭脂涂红脸蛋。
他看到后觉得不鲜亮,改用戏剧油彩帮演员“勾脸”化妆,演员们一个个打扮的如花似玉,女同志高兴坏了,演出轰动整个镇子。
他还跟职工们合演过小歌剧《三月三》、演过独幕话剧《十六条枪》。有一年除夕,他在镇里演话剧,演完后连妆都没卸干净,再赶火车回北京。
摘掉右派帽子后,他被派到沽源的马铃薯研究站画《中国马铃薯图谱》。这里地处偏僻,除了大片大片的马铃薯试验田,方圆百里只他一人,但他称这段日子是神仙过的日子。
他白天画画,晚上看书,画了不下百来种马铃薯。画完,他再把马铃薯扔火堆里烤熟吃,他自豪地称自己是吃马铃薯种类最多的人。
汪先生的字也写得好。他十一二岁时跟祖父习字,描摹过多种碑体。兴之所至时,题诗、写字、绘画、印章,一气呵成,好不痛快。
至于做菜,他觉得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逛菜市场可以感受生活气息,还锻炼大脑和身体。
汪先生才艺众多,爱好广泛。无论遭遇顺境逆境,他都能自得其乐,畅意人生。如他所言:“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先生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遭受过坎坷,也受到过不公正待遇。
历经世事,让他看淡了许多,也看透了许多,但他对生活的爱却从不曾减少。他用淡淡的笔触、快乐的心灵描绘着眼中的世界,用一颗旷达乐观的心温暖着所有人。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他是让我们内心永远宁静、乐观、温暖的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