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到生无可恋,仍不许自己放弃

2022-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沙子0001

推荐语:近六千字长文,内容深刻,对读者特别有启发意义,这些经历和思考对于作者本人来讲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读者而言何尝不是,文字特别有力量,深受鼓舞。


作者:Marc

早上6点起床后,不开灯,小P在昏暗的房间里脑袋低垂、半睡半醒地先坐上一个小时后才鼓起再次出门去实验室的勇气。作为世界名校的博士生,科研环境宽松自由,但是他不允许自己放松,更不许自己放弃。

Photo from Pexel.com by Misho Gugulashvili

听说朋友小P这个过往故事的时候,我既吃惊又理解。吃惊,是因为他看起来爱笑阳光,博士期间发了学术界顶级的Nature主刊,看起来科研顺风顺水。理解,是因为我知道读博不易,但大家都不说。自他回国内高校后断了所有朋友的联系,听说过得并不如意。小P的经历是一部分读博者的典型状态——外表自信乐观,而私底下独自承受反复的崩溃,在垂头丧气和鼓起勇气之间挣扎着前行。

博士毕业后这些年,我从犹豫、无奈、羞愧得进入工业界,到意识到这是正确的转向。也常反思读博经历的痛苦和收获,以及坚持和放弃的逻辑。

不许放弃

即使拿全额奖学金读博士也并不轻松,像小P一样挣扎的不在少数,但ta们不许自己放弃。从小一路优等生、读名校是典型经历。意气风发地拿全奖进入世界名校后,博士研究像是学习生涯的终极竞赛。从未失败,放弃从不是选项,ta们不许自己“退赛”。同时,相对于在学校环境里一路通关的自信,单纯的经历使得优等生们暗自害怕“象牙塔”外规则复杂的世界,认为学术之外自己没有竞争优势。自负和自卑的挟持下,学术道路成为ta们内心的唯一正确选择。

其他人也不许ta们放弃。习惯了作为优秀生家长的荣耀,在面子和不合实际的前途预期下,父母给ta们的反馈常常是“再坚持坚持”“别人能行,你怎么就不行”。同时,最痛苦难熬的读博体验中,往往伴随着导师的学术PUA。学术界逐年竞争激烈,导师也是压力倍增,能不传递给学生的需要能力和良善皆备。典型的PUA套路是:胡萝卜——努力努力发几篇高影响论文,将来就能找个前途光明的教职;大棒——毕业进公司的同学积累好几年了,你凭什么再跟他们竞争?如果退学,之前的辛苦功夫就白费了。

似乎已触手可及的现实利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原因。拿到世界名校的博士学位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是大学教职的入场券。即使在一线大都市,教授也是让人羡慕的行当:看起来稳定、自由、有社会地位。同时,近些年各地争相设立的各种“学者”“计划”,也意味着轻松到手的经济回报和一线城市竞争激烈的户口。另一方面,可以呆在学术道路这个舒适区。继续在熟悉的大学环境,和类似经历的人做轻车熟路的工作。如果成果丰厚,或许还能活成大学校园里常见的“我为母校光荣,母校为我光荣”横幅上所描述的活榜样。

我的科研挣扎

我不是小P那样的典型优等生。在大学之前虽然成绩不错,但一直在农村和小县城读最普通的学校。高考超常发挥等因素叠加考上国内排名很靠前的大学后,所在环境顺势使读研成为自然而可行的选项。如果说出国读博多少由现实原因所致,保研读硕完全是毫不费力的当然选择。前途、钱途和内心需要的原因都有,但对学术道路不了解,更非出于热爱。

从硕士到退出学术的近十年,我的科研之路从未顺畅过。硕士两年多,遇到压榨学生以谋私利的导师,不过还好到点就差不多能顺利拿证说再见,被延期两次也仅晚毕业半年而已。虽然当时因为延期的打击也伤心哭得一塌糊涂,但相对读博的曲折只算是小挫折。第一次读博,在新加坡遇到更糟糕的马来华人导师,幸运的是一年内就果断退学,并申到更好的学校和专业。读博二进宫,有经费有自由,但导师却没时间提供指导,找不到研究课题的意义,毕业遥遥无期。但是,退学过一次的我已经没有再次换导师重读的勇气。

科研难,到底在哪?虽然名义上都是在大学“读书”,严肃的博士科研和本科学习完全是两码事和不同层次的难度。本科最大的挑战是考试,即回答别人提的、跑不出课本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没什么追求的话,达到60%甚至更低的正确率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国内本科,考试简单且总会有人比你更不上心,基本上不抱佛脚太晚就能行。博士科研的困难,同时来自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这样的:它很重要,即有科学或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它不能太容易解决,最好是前人苦思冥想多年仍悬而未解。科学发展到今天,重要又好解决的问题(低垂的果实)基本是绝迹的。解决问题时需要仔细,尽量完美。在考试中60%正确就算通过了,但在科研中常常是必须100%正确,在发现任何错误后往往需要推倒重来。更可怕的是,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是在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下是有解的。

基于科研的特点,要做得好同时需要脑力、体力和心力。计划和思考需要清楚的头脑,这方面除了天才大家都差不多;此后的执行经常是长时间重复性劳动的体力活,不仅要身体好、坐得住、有耐心,还得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当然错误是常有的,推翻重来或走了死胡同所带来的满满的挫折感,就需要心力来化解了:相信自己所作工作的意义,相信功夫不会白费,一定会成功。后面两方面的个体差异常常是决定科研体验和成果的关键。

由于科研本身的困难和我无法消解的挫折感,我的博士科研状态是经常是难受和忍受:在实验室不想工作想回家,在家焦虑愧疚想去办公室;白天静不下心精神不振,晚上夜深人静开始工作。有段时期每星期都能崩溃,躺在地上不想站起来;坐飞机都希望能坠毁,一了百了。

对放弃的恐惧

我对放弃读博的想法充满恐惧。在传说中,以及我的计划中,拿到博士学位是期望的幸福生活的保证,我害怕拿不到学位而无法过上希望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我的想象中,放弃就如滑坡。面对困难,一旦放弃就会形成临难而退的习惯。以后面对类似难度的困难,肯定无法跨越而再次放弃,最终一事无成一生失败。何况我已经从新加坡退学过一次,更是面临双倍的心理压力。基于此考虑,错过了一些中途跳车的可能机会。读博期间,谷歌工作的朋友问我,是不是别读了去他那实习一下再面试工作,我毫不犹豫得拒绝了。

所幸,对读博一根筋的我逐渐熬出几篇论文。导师超乎意料得催我毕业,最终以全实验室最快速度完成博士论文。

博士毕业对我的意义是自由。在学校的每个阶段,通过学位这个诱人的“胡罗卜”,仿佛给人判了有期徒刑。中途放弃,之前的苦头就白吃了。在痛苦的读博过程中,促使我待下去的因素正是免得之前的功夫白费的心态:越是待得久越是有强烈的熬到头、让投入有所产出的动机。拿到毕业证的那一刻,我的心理和人身都自由了。

放弃科研幻想,选择公司

博士经历如此痛苦,我毕业后就放弃科研了吗?并没有。难说放弃,因为从科研到公司的跨界不易;同时,我对科研还心存幻想。

从科研到进入瑞士的公司,比我想象中难得多。公司招聘很理性,只在必要的岗位才招有匹配的科研经历的博士,并付给更高的工资。我虽然读的专业很热门,但所做研究方向和方法很基础,和实际应用有相当的距离。这也是读博士之后想进公司者的一个悖论:做的太基础,经历和公司的需要不匹配;做的太应用,难以发表论文达到毕业要求。另一个拦路虎是工作准证。出于保护当地劳动力的考虑,公司必须证明无法雇佣到瑞士和欧盟求职者,才有可能办得到非欧盟准证。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公司不想做这么麻烦的事,宁可职位空缺或选择不那么适合的欧盟候选人。刚好毕业那年叠加了政治原因,大量削减工作准证限额,让求职难上加难。总之,我博士毕业后在瑞士工业界求职过程中,内心是从自信到疑惑、惊愕,再到失望。

我经历痛苦之后对科研还心存幻想,由于读博意外顺利的结束和出乎所料的得了一个大奖。人常常是这样,对一件事的记忆和体验来自于最终的结果,而忘了过程中长期的煎熬和痛苦。那时,我觉得离理想中的自己,离期望的科研水平,仅有半年到一年的差距。所以,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应该再坚持一下,获得突破,然后就可以得到科研的乐趣。文章开头提到的小P,他是否因为发的顶级论文,而对让他痛不欲生的科研产生了类似的幻想和错觉?我没有问过他。我不好意思去问这个令彼此都尴尬的问题,估计他不会如实回答吧。

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事实是我有很长时间并没有什么好的选择。

我为何放弃?出于对自己体力和心力的认识;对科研本质和现实的认识;没什么感兴趣的科研点子。我不停地告诉自己,走学术道路得发论文,可我就是对写论文提不起兴趣,丝毫找不到意义。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时候,内心充满排斥和羞愧,觉得拿不出手。

在抉择时刻,对我最有帮助的是回到初心。在博士毕业到最终放弃学术之间,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都在说,你再拼一下就能拿到某某头衔进入某某层次的高校。我也有试着再去熬下论文,但内心一直是排斥和厌恶的状态。促使我在别人的可惜声中急流勇退的是,我想到我从未有过学术理想,我的初心是过平静的生活而已。

在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师兄介绍的名校教职的那一刻,我内心彻底决定放弃了学术之路。

对公司从恐惧到自信

我对在公司工作是有恐惧的,这也是我耗在科研的痛苦中多年的一个原因。我听说,学校是“象牙塔”,规则明确,人际关系简单。我担心自己在公司里应付不好人际关系的复杂。我也担心自己虽然学习了各种理论,但没有经验,无法解决公司里复杂的现实需求。

走出学术进入公司对我的意义是自信和成就感。过去几年,我已有两家公司工作的经历。在成功完成几个项目后,我认识到自己完全可以胜任“象牙塔”外的工作。

第一份在公司的工作让我克服了对公司工作的恐惧。或许是十年科研太曲折,我遇到太多苛刻的导师,觉得老板非常宽容和充满善意。他对我说,你可以犯错,早点告诉我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在我曾经的一两次犯错,给公司带来麻烦的时候,他也做到了所说的。危机过后,我的内心有了安全感,形成了对公司诚实、不掩盖问题的习惯。他不懂技术问题,对我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完全相信。这让我有时间把理论转化成实际工程方案,把整个系统彻底弄明白,并可以开始创造新的产品。由于公司规模小,从产品的原理、设计、制造到国内外客户现场测试,我全程负责。后来发现,这是特别有效和快速的成长方式。我后来离开公司,很大的原因是觉得所有的工作都太简单,太得心应手了。

第二份公司的工作让我有了满满的自信。多年前偶然认识的一家公司由于中国业务太多,联系我帮忙。后来CEO每个月约我吃饭,看是否有意向加入他们。理想的行业和工作,在半年后,我决定加入他们负责完全没有经验的临床研究。至今,将近两年过去了,项目顺利完成。我也对临床研究从几乎一无所知到轻车熟路,现在已经开始负责别的领域工作。发现,我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

在学术界,我把自己逼到生无可恋,也只是做到普通偏上水平;在公司,不用花太多功夫,几乎从不为工作加班,已经可以短时间把任何新的工作领域做到得心应手,上司经常夸赞。我总算明白了,我不爱学术也不擅长学术。

为什么我在公司职场可以得心应手?一方面,所在的社会环境和公司不大的规模下,人际关系简单。特别是所处的公司内小环境,遇到的绝大多数同事和上司非常善良和易于相处。另一方面,艰难的科研经历中,我也得到了全方位能力的充分锻炼,理解自己的边界。从项目管理,到亲自动手研发、写作、报告等都是轻车熟路,对需要学习的新东西更是轻松愉快。任何经历,不管当时体验是否愉快,最终都可以成为人生财富。是公司的工作太简单?还是只是我适合这个环境?未来慢慢验证吧。至少绝大部分时间,我感到的是轻松愉快。

回首来处

在逐渐远离学术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两次幸福水平的跃升:一次是博士毕业,我自由了;另一次是放弃科研进入公司,我找到了自信和价值。无疑,这一路也是艰难的。在我人生的前三十多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伴随着各种不同的强烈不安和压力,痛苦大于快乐。

如果回到24岁,我是否还会选择出国读博?很可能会。达到出国目的的极少几个可能性,也是最容易和可行的路径。

我为什么做不好科研?志不在此;没有做好过渡,没有指导;羞于暴露和提问;体力和心力不足。

得到了什么?把自己不断推到极限的经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成长,逼着自己回答人生的目标和意义这些终极问题;不怕困难的自信;各种在其他领域通用的软能力。

是否值得?在其他领域也可以锻炼,但这些领域并不像读博一样容易找到,大多数工作都太简单,没有那么强烈的挑战和挖掘潜力。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适合科研。知道不同阶段科研是不同的;科研到底怎么样;自己是否具备脑力、体力、心力(brain, body, soul)

给想做此路的建议。[科研成功的关键在于过程而非创意。想清楚目标是什么,读博是手段而非目的。]

坚持与放弃,合适的赛场(坚持通常是可以最终在表面上达到想要的结果;坚持是否值得;坚持的痛苦度)

虽然经历了几年痛苦,我也是幸运的。博士毕业时的顺利这让我很大程度上忘记了中途的艰难和煎熬,也让内心获得超越和升华。假如我的导师严格而绝情,我被迫中途退学,或者故意多压榨上两年,我不知道能否坚持,能否还可以把碎得满地的自信心重建起来。

在最艰难的黑暗时刻,很幸运有家人提供给我最好支持的。ta们没有试图给我最不需要的加油,没有催问毕业时间。队友知道我压力大的时候会没心思吃饭,进展顺利的时候会忘记吃饭,经常送饭到办公室;在我每次奔溃的时候,让我趴一会儿,静静等待我再起来;在我状态最差的时候,对我说可以随时放弃。妈妈目睹我疯狂加班,告诉我不要那么拼,我已经够好了,不想读了随时回家。或许她们并不懂在那种情况下鼓励和安慰人的最佳方法,只是出于最单纯的爱。这恰恰是我最需要的。

一切发生的,均是当时最好的基遇。

~~~~~~~~~~~~~~~~~~~~~~~~~~~~~~~~~~~~~~~~~~~~~~~~~

目标:

真实面对和反思经历

影响他人

读者:没有读博经历的人

点评:

沙子:让写作有趣起来 这篇读博士的文章写的特别坦诚勇敢,说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我觉得真的写的很淋漓尽致,我觉得会给很多人,不论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都会有很深的共鸣,这里面涉及到对自我的认知,涉及到对这个付出的成本的考量,也涉及到选择和勇气,还有自我评价和价值的肯定,立意很深远的一篇文章。在后面的部分,如果可以将重新定位,认识自己,获得反馈和认可的部分,写的再细一点,分一下步骤之类的,或者说更加稍微更有一些共性,那么就能更加有指导性,

Miranda:

@Marc小马 - 瑞士 - 让写作有趣起来 我一直对读博的人很佩服,恭喜你读博期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径。我在实验室见到过好多博士,很能理解你的状态。有读博没有坚持转硕士毕业的,后来毕业工作多年又回来重新读完博士的。也有博士读了八年,中途因为导师离开学习中断最后又坚持下来的学生。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没有接触过博士这类背景的人,可能理解起来有点难,比如学术之路和放弃分别意味着什么,对人生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影响,矛盾冲突可以再明确一点点。

九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