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题首页统一推送人文社科人物

沈从文:一曲沱江水,无语向东流

2018-02-09  本文已影响63人  神经饼饼饼饼
沈从文:一曲沱江水,无语向东流

01

潺潺的江水,映着两岸的青山,天空湛蓝。往来的渡船从容划过河面,水波漾开。两岸去水三十丈,是高高低低的吊脚楼。长长的码头,湿湿的河街,远处隐约传来的是悠扬动情的山歌。

这是1902年的湘西小镇凤凰,也是沈从文的出生地。

幼年的沈从文,嬉戏在湘西古老神秘的大山间,眼见的是耿直善良的乡下人,耳听的是传奇凄美的苗族事。

在沱江两岸,沈从文尽情的释放着孩童的天性,在远离纷扰的边陲小镇,他度过了最好的时光。

“童年是一个人的底色”,湘西也成了沈从文一生的守望。

1917年,15岁的沈从文跟随当地的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看得最多的是杀人,“似乎杀人是件最普通不过的事情”。部队每开拔到一个乡镇,杀戮就随之而来。

这期间,他遇见过《一个戴水濑皮帽子的朋友》,也见证过《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的爱情。见到更多的是边疆地区最普通的下层百姓,还有历史政权与军队武力对少数民族的残暴压迫。

这可能与很多人对沈从文的印象不同。

沈从文的文字是柔美富有诗意的,为人谦和,照片里也都是笑盈盈得一个俊秀书生模样。

沈从文:一曲沱江水,无语向东流

但他骨子里其实是个侠肝义胆之人。

出身军人家庭,又长在山水之间,加上这段从伍的经历,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有着一种见过世事的包容和慈悲。

02

1922年,受到“新文化运动”感召的沈从文,决定弃武从文。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成了一枚小“北漂”。

“北漂”难啊。没熟人没背景,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更是难上加难啊。

考大学,人家不要,只能先到北京大学旁听。

每天只吃几个馒头,连加点咸菜都是偶尔才有的奢侈。就算是这样,没有经济来源的沈从文还是走到了山穷水尽处,饥寒交迫。

他不得不厚着脸皮写信向当时有名气的作家们求助。但都石沉大海。

直到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有个人推门进来,自报家门,竟然是当时炙手可热的郁达夫(那时的郁达夫真的很火,堪称流量小生)。

后来70多岁的沈从文回忆起这天时,依然激动地湿了眼眶,“后来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

在郁达夫的帮助下,沈从文的“北漂”生涯才没以饿死结束。两人也因此结下了一生的友谊。

后来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帮助与推荐下,沈从文这个小学毕业的“乡下人”终于在京城文坛有了点名气。早期的一些作品,也开始出现在《晨报》、《语丝》等一些大刊上。

1928年,爱惜人才的胡适先生将沈从文聘到上海的中国公学讲课,并授予教授职位。

在这里,沈从文遇见了毕生所爱,张兆和。从此后,苦苦追求,一封封情书飘到了女学生张兆和手中。

那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最当正好年龄的人”,时至今日还撩动着万千少女的心。

沈从文:一曲沱江水,无语向东流

时局动荡,国民党大肆镇压左联作家。

1931年,好友胡也频被国民党秘密杀害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古道热肠的沈从文不辞辛苦地护送同样处在危险之中的好友之妻丁玲和他们年幼的孩子回乡。

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北京完婚。多年深情的坚持,终于打动了佳人。

到1938年春,沈从文参与编辑了众多杂志,发表散文著作《湘行散记》《从文自传》,并先后出版了《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萧萧》、《丈夫》等作品,为文坛贡献出了一个个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

其中,奠定沈从文乡土文学地位的“诗化小说”——《边城》,也是出自这一时期。

1938年底,沈从文任教昆明西南联大,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完成了散文集《云南看云记》、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等等作品,直到1948年。

1948年,沈从文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文物研究。

1950年,不堪重负的沈从文割颈自杀。

从此,文坛痛失了一个传奇。

03

虽然被抢救过来了,但沈从文从此退出文坛,转而研究古代服饰,为服饰研究领域填补了空白。

文学上,再无作品问世。

沈从文先生的一生是隐忍的,也是不被理解的。连他的妻子,都不曾理解他。

在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在《从文家书》里写到,“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张兆和女士的这声哀叹,同样也是我们亏欠先生的。

很多人觉得沈从文是一介文人,只会写些清丽平和、优美古朴的文字。他不断地描绘着那个美好纯净的湘西,让人觉得他有些逃避世事。

直到80年代,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在美国用英文出版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书中将沈从文与鲁迅并论,大力肯定沈从文的创作。

1987、1988年,沈从文连续两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由此,国内掀起了一阵“沈从文热”。

然而,沈老再也没有拿起笔来创作。这样的坚定像极了他笔下那些满腔柔情但又赤诚决绝的湘西儿女。

1988年,沈从文心脏病复发,离世。

04

沈从文的一生都在为我们书写着他的“湘西”。

这个“湘西”是他为我们另造的土地,这里有野蛮的边民,有残暴的土匪,有矫健的水手,有深情的妓女,也有纯粹美好的姑娘。

这里的人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正常儿童”。自然从容,遵从天性,固守美好。

包括《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以都市为题材的讽刺小说都是在为“湘西”做映照。

“湘西”的“常”与城市的“变”,形成了反差强烈的对比,也是沈从文对中国文化最有利的批判。

沈从文:一曲沱江水,无语向东流

这一点在他的散文中体现更明显,只是小说太过盛名,将散文中的忧思都快盖过了。

是啊,沈老是个批判者。

那个经常被骂“空洞无物、卖弄词藻”的沈从文自始至终都将目光放在最底层人民的身上,致力于用“湘西”世界中带点原始野蛮的生命力为病态的中国打一针强心剂,为当时老态龙钟的中国注入一点生命的活力。

他是一位“感受能力极其敏感的抒情者,又是一位极有思想力度的思考者”。王德威称他为“批判的抒情”,实至名归。

沈从文自己说过: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05

可惜这真切的理想被世人误解,文学梦断,长篇小说《长河》也没能完成。

但沈从文忍着不说,不责骂任何人。还总是对表侄黄永玉说:“要从容啊”。

沈从文:一曲沱江水,无语向东流

晚年时,一位记者采访沈从文,说到他在文革时被迫打扫女厕所的事。这位记者站起身,深鞠一躬说,“先生,您受苦了”。

白发苍苍的沈老愣了一下,紧接着,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多少委屈啊,他都忍着。像妻妹张充和为他写的藏尾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藏起来的是——从文让人。

这位行伍出身的小学生,在短暂的创作生涯里留下了80多部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中成书最多的作家。

他开创了“诗化小说”的先河,在文体革新上诸多尝试,书中关于少数民族风俗的生动描写也为民俗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后半生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更是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这样的沈从文,一辈子自称“乡下人”,从容谦让。

就像滋养了凤凰小城的那一曲沱江水,无语向东流。

沈从文:一曲沱江水,无语向东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