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解释自己内心的恐惧

2018-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心念有约

在《梁宁•产品思维30讲》中提到潜意识在两种情况下形成:

一种是在童年的时候;

一种是“催眠”,即绕过防御,比如微笑、重复。

看到这时,我想起了一件事情,说简单点就是当时要实名制,即手拿身份证正、反面各拍一张照片,我却下意识地对这件事给否定,也没深入思考放弃的原因,甚至只要是实名制我都拒绝了。

当时给出解释的理由是怕自己的信息被泄露或被别人利用,并没有过多考虑别人要实名制的原因是什么。

然而结合自己的潜意识行为,为什么在这种场景下让自己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恐惧呢?这或许与自己童年的生活有关。

可是我在《这才是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弗洛伊德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弗洛伊德根据他得到的数(个案研究和内省)建立了一套精细的理论,而这些数据并不足以支撑此理论;他专注于构建复杂的理论构架,但并没有像许多现代心理学家那样,保证这些理论建在可靠、可重复的因果关系之上。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没完全科学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1)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2)产生公共知识;(3)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其实我也不是很懂,或许用卡尼曼的双系统理论解释也许更能理解清楚一点:

系统1会根据眼睛看到的调取相似性的记忆来解释:看到——产生联想记忆,并且会把容易调取的知识当作重要的知识。因此,当我看到要实名制时,产生认知紧张,系统1调取与童年中与此相似的记忆会激活,并解释当下的事情。

“催眠”也是系统1根据熟悉度产生认知放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