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袖看过的书和电影

同为言情教主,琼瑶的潇潇洒洒,怎及张恨水的轰轰烈烈

2024-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凭栏翠袖

要说起言情小说大师,最叫我佩服惊叹的还不是琼瑶老师,而是她的老前辈张恨水。

张恨水出生于江西上饶县,祖父张开甲曾随曾国藩平定洪杨之乱,官至参将(二品顶戴花翎), “能挥百斤巨石,如弄弹丸”,还能随手用竹筷夹苍蝇,真是武侠小说一样的人物。

父亲张钰自幼学武,“数十人近身不得”,由于剿匪有功,也弄了个五品待遇,但没有实缺。张开甲“身有傲骨,不谙做官之道,更不善逢迎,因而未获上赏,终老一生,仍是宦囊羞涩”。只好让儿子改行,弃武从文,但张钰只读过私塾,只好改学税务,“学剑不成,一行作吏”。

张恨水官名芳松,是根据张氏族谱起的。张钰又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心远,取陶渊明诗“心远地自偏”。

张恨水天资过人,有神童之誉,尤喜背书,几乎过目不忘。

1905年,张恨水随张开甲去江西,在一条小木船上读了一本《残唐演义》,从此“跌入了小说圈”,没日没夜地读。张钰希望儿子走科考之路,就教训他不要玩物丧志看闲书。张恨水就在夜深人静时偷偷看。

一次,母亲拿起纳鞋底的锥子,把他一本没看过的书扎透半本,让他晚上背会。张恨水毫不为难,允诺而去。第二天早上给母亲请安,口不歇气便把半本书全部背了下来,全家人都惊呆了。

父亲去世后, 36岁的母亲带着六个孩子回到乡下,靠薄田数亩过活。张恨水学业被迫中断, “家境从小康一下子坠入困顿”。

1913年,张恨水来到苏州垦殖学校读书,首任校长是陈其美,张恨水去了没几天,陈其美便辞职了。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处于半废弃状态,学生们纷纷各谋出路。张恨水百无聊赖,便用“愁花恨水生”的笔名偷偷给杂志《小说月报》投稿,试图赚点稿费。没想到四五天后,杂志社回信了,赞誉小说写的很好,“容缓选载”。

张恨水欣喜若狂,可直到十年以后这个编辑辞职了,他的小说也没登载,人家说的“容缓选载”,就是客套话而已。

垦殖学校解散,张恨水回家赋闲, “百无一用是书生”。他找工作没有方向,更无人援引,务农又没有力气,只能闭门读书。1915年,汉口一位族兄办了个小报,正缺写手,便邀他加入,张恨水随手写的故事,没想到好多人都爱看。他听新闻老记者郝耕仁说,想靠写字赚钱,关键是一个“快”字。

1919年,张恨水来到北京,认识了报界大佬成舍我,当时成舍我只是一个普通编辑,他介绍张恨水当了助理编辑,其间,张恨水练出了一手写 “快”文的本事。他在报社每天要写五六千字,别人喝茶睡觉打牌,他挑灯夜战。一边给本报社写,一边还接私活儿。这种时效性极强的稿子,稿酬不低,千字三块钱,一个月外快就能挣二百多。文豪鲁迅千字也才两三块,还总被拖着不给。

后来,成舍我出来单干,拉他入伙。报纸都由正刊和副刊组成,正刊登载时政新闻之类严肃性很强的东西,副刊写些风花雪月消遣类东西。张恨水负责副刊,他开始创作小说,每天登载千八百字,吸引固定读者 “攒粉”。

从《春明外史》开始爆火,每日下午两三点钟,报社门前便排起长龙,大家只求先睹为快,这种状态持续了五年。

张恨水的小说锁定主要读者群,是市民阶层的家庭妇女。这些人识字,有闲又有钱,最爱看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圆自己的少女梦。

他的笔名“恨水”,典故是李后主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有人牵强附会说张恨水爱慕谢冰心,所以“恨水成冰”。 双方还曾专门为此辟谣。

张恨水说,谢女士的书我读过,她是名门闺秀,我是百无一用卖文为生的人,压根儿没有攀龙附凤之心。

冰心说,张恨水先生是前辈,我都不认识,哪来恨水成冰?

其实,作为“言情教父”的张恨水,自己的情感经历也很丰富。

他读小学时,班里有个叫秋凤的女同学,两人每天手拉手上下学,大家以为他们日后定成眷属。不料六年之后,张恨水还在外地读书,秋凤便嫁了人,“绿叶成荫子满枝”。

1915年,还在上海蒙藏垦牧学校读书的张恨水被母亲紧急召唤回家,哄着他以看戏为名来到徐家牌楼相亲,到了戏台下,媒人指了指远处几位看戏的姑娘其中一位。张恨水受过新式教育,本来是反对包办婚姻的,但当时隐约看见对方容貌秀丽,便同意了这门婚事。

不料结婚当天发现受骗,来相亲的是美貌的二小姐,他娶的是丑陋的大小姐,芳名徐大毛。

木已成舟,张恨水只能咬牙接受,他给妻子改名徐文淑,很快就离开了家。

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张恨水在北京一家收留流浪女子的习艺所,替一个眉目清秀的女孩赎了身。这女孩名叫胡招娣,出身贫寒,从小被拐,几经辗转来到北京一户人家做丫鬟,却又每天被主人拳脚相向,忍无可忍之下逃了出来,被这家习艺所收留。

胡招娣做了张恨水的姨太太。给她改名为胡秋霞,取自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胡秋霞容貌秀丽,乖巧贤惠,张恨水有了温暖家庭之后,文思泉涌,成为民国时期头号“畅销书作家”。 《金粉世家》中的小怜,原型便是胡秋霞。

后来大太太徐文淑入京,与胡秋霞相处十分融洽,胡秋霞长子早产,她将孩子抱在怀里用体温暖了一夜。后来又帮着照顾孩子,视如己出,胡秋霞的几个孩子都和她的感情非常深。而胡秋霞对徐文淑也是毕恭毕敬,恪守妾的本分,尽心伺候。

1931年,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出版,张恨水作为公众人物出演一部抗战舞台剧,与其搭戏的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周淑云,比张恨水小20岁, 喜欢文学和京剧, 对张恨水崇拜而生爱慕。她知道他的婚姻状况,也不计较名分。

可惜,张恨水已有的两房太太这次同仇敌忾,容不下周小姐的加入。两个年龄和颜值差距甚远的女人,可以各得其所相处愉快,却无法接受一个比她们有思想有文化的女性来共事一夫。

好在张恨水有钱,另外置了宅子,与十六岁的周淑云同居。

他根据《诗经·周南》,给周淑云改名为周南,至此,他那“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理想才终于得以实现。二人同论文学,同唱京剧,拉着二胡的张恨水满足地念白:“喜得素心人,相与共朝夕。” 因为丈夫喜欢古典诗词,周南渐渐也学会了写诗。一次张恨水在院里晾晒旧书报,周南翻到一首未署名的诗,说:这像你写的诗。张恨水十分惊喜说:吾妻懂我!

1938年,徐文淑主动提出回安徽老家,胡秋霞带着孩子独自留在大宅。张恨水固定每月给徐文淑寄去赡养费,也时常回去探望胡秋霞,并奉上丰厚的生活费。

徐文淑曾有过两个孩子,可惜不幸夭折了。她也知足,到处和人说自己嫁了个“摇钱树”,不怪张恨水心狠,是她自己没有儿女福气。

胡秋霞与周南先后为张恨水生下13个孩子。十多年间,张恨水凭借强大的天赋和实力写作,同时供养三个老婆和十三个孩子(要不是旧社会医疗条件不好,夭折了三个,就会是十六个),同时奉养老母、资助弟弟妹妹。

张恨水被称为“三多”作家。首先是作品数量多,他一生写了近三千万字,仅小说就有一百六十多部,被誉为“中国大仲马”和“民国第一写手”,他的《金粉世家》被誉为“民国红楼梦”,老舍评价他是“国内惟一妇孺皆知的作家”。

其二,作品发行多,仅《啼笑因缘》,至少印了26版;此外,小说同时创作的数量多,巅峰时期,曾同时创作六、七部小说。

每天晚上各家报社都来张恨水家排队等着拿稿子。张恨水则在书房内奋笔疾书,数千字文稿一气呵成,不加删改。晚九点以前完成工作,不同的稿子交给不同的报社,日更一万怕是不止。

一方面要码字赚钱,一方面要周旋照顾三个家庭,在别人是分身乏术,在他倒是长袖善舞,有时忙不过来,张恨水就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稿子,一心两用,都不耽误!

有记者问他,同时写作六七部小说,不会搞混吗?张恨水很诧异地反问:你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会搞混吗?

显然,这位记者无论在写作数量还是生娃数量上,都远不如张大师的经验丰富!

张恨水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大都是情感丰富的“才子”或“才女”,多愁善感,大都有“肺结核”、忧郁症之类。他们的个人努力最终无法融于时代之中,孤独、伤感、忧郁、无可奈何,充满了幽怨感叹之情。这种浓厚的“浪漫的感伤主义”氛围,是他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琼瑶、亦舒、三毛等作家。

而且,他的故事并不仅仅描述男欢女爱,也揭示了社会黑暗面,谴责了上层社会的腐朽、虚伪和冷漠,从这个角度说,也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五四”时期,流行批判传统文化,第一人称的文学作品泛滥成灾,而张恨水并不随波逐流,他的小说很少采取第一人称的形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学持肯定和宣扬的态度。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三人称叙事模式,大都着重对故事情节的表现或对人物的塑造,但缺乏深刻的内在冲突与人性内容,心理描写也匮乏粗糙。这种情况在张恨水的作品中得以改善。他以中国传统小说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形式,来讲述新时代的故事,表达自己和人们新时代的观点,将传统与新文化不露痕迹地融合。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穿插于小说之中,语言风格亲切温和,含蓄节制,真正做到了雅俗结合、雅俗共赏。

在尝试改良章回小说的具体方法上,他自我总结:多方面的取材,大多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学习西洋小说,增加风景描写和心理描写,逐渐淘汰章回小说的老套。

茅盾评价说:“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作为卖字文人,张恨水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作家,他的作品被视为通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被嘲讽为“鸳鸯蝴蝶派”。张恨水反而写诗自嘲:“蝴蝶鸳鸯派或然,孤军奋战二十余年。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

倒也坦荡!

他的小说不止是市井主妇爱看,连很多名人大咖也爱看。历史学家陈寅恪是他的忠实粉丝。宋美龄平时主要看英文报纸,中文报只看有张恨水小说连载的。蒋介石也受其感染,经常听她讲述书中情节。夫妻二人还曾登门拜访张大师。

“战士”鲁迅先生是瞧不起张恨水这种言情作家的,但他还是经常排队买连载他作品的报纸------没办法,他的母亲是张恨水的书迷!

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前往重庆谈判,期间接见了张恨水所在的重庆《新民报》同仁。并且特意让周恩来安排,单独接见张恨水,两人畅谈两个多小时。临别时,毛泽东拿出备好的礼物:延安生产的呢料和陕北特产的小米、红枣,赠给张恨水。后来,毛主席还托人送来新作的《沁园春》咏雪词,“请张先生奉和一首。”张恨水考虑再三,并未应和酬答,而是在1945年11月14日《新民报》的副刊全文刊登了此词,第二天《新华日报》予以转载,这首词很快传遍全国。

可以说,不同阶层、不同政见甚至不共戴天的各路人物,到了张恨水这,审美观念都得到了统一,艺术的魅力,能跨越一切藩篱。

张恨水不仅写作有成就、爱情生活丰富,个人爱好也不耽误。他有考据的嗜好,曾发愿要作一部《中国小说史》,“要写这本书,不是光在北京几家大图书馆里可以把材料搜罗全的。自始中国小说的价值,就没有打入四部、四库的范围,这要到民间野史和断简残编上去找。”

于是他常逛旧书摊和旧书店,光是《水浒》就找到七八种不同版本。其中的百二十四回本,胡适曾说很少,几乎是海内孤本。结果张恨水在琉璃厂买到一部,后来又在安庆买到两部。《封神演义》,只有日本帝国图书馆藏有一部刻着“许仲琳著”,而张恨水在宣武门小市,竟也搜罗到一本也刻着“许仲琳”的朱本。这些珍贵资料,佐证着民间丰厚的蓄藏和中国小说的历史。

可惜“九一八”事变之后,一切化为泡影。他的中国小说史,终没有写出来。

张恨水自《太平花》起,开始写抗战小说。《热血之花》写国人与海寇的搏斗,《弯弓集》也是抗战文字,“我写任何小说,都想带点抗御外侮的意识进去。”他写《水浒别传》,会写梁山招安和北宋沦亡。

他又尝试写军事题材的小说,向曾经当过连长的学生打听行伍生涯,边问边写,描写东北御侮的《东北四连长》就是这么写出来的。他很快上了日本人的暗杀黑名单,不得不离开北平。

到了南京,与老友张友鸾合办《南京人报》,不少人愿意捐钱,张恨水却不接受任何“经济援助”,怕成为有钱人的“喉舌”。他自己任社长,工资分文不取;张友鸾任副社长,兼经理;张萍庐编副刊《戏剧》,编了一年却只拿了一个月的稿费;在北平的张友渔,无偿给报纸写社论;盛世强在北京打电话报告新闻,也是义务劳动。他们在空袭中苦苦维持,最后于南京陷落前四五日正式停刊。

1938年,安顿好家人的张恨水只身来到重庆。当时张友鸾在复刊后的《新民报》负责新闻,张恨水则依然主持副刊。他把副刊命名为《最后关头》,只有五类文字可以在这个副刊上刊登:一、抗战故事;二、游击区情况一斑;三、劳苦民众的生活素描;四、不肯空谈的人事批评;五、抗战韵文。每篇文章不得超过1000字,务求精悍有力。

在加入《新民报》之前,他甚至差点“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游击队。当时四弟张牧野说服他去大别山聚集青年亲手杀敌,保卫祖国, “国如用我何妨死”,他当即同意了。但是当他们呈文上交国民政府第六部,声明成立游击队、不要政府的钱和枪弹,只需得到政府认可,免得被家乡人误会时,竟遭到了国民政府的拒绝。“爱国有心,请缨无路”,他因此写了小说《疯狂》。他用各种化名书写檄文,他的小品、散文、杂文和诗词,也常常触怒当权者,《最后关头》曾在1939年被国民党政府要求停刊,经过一百天的斡旋才得以复刊。

张恨水说,“我的职业是记者,爱好是写小说,钻研的是辞章,要做的学问是历史。”

他还喜欢戏剧,年轻时曾随话剧班巡演,后来亦不时登场串戏。24岁第一次到北京谋得报馆的差事,交完房费、饭费,身上只剩下一元。恰巧这时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个人联合上演,他就花了这最后一块现大洋去看戏。

在做报人和写小说之余,张恨水还当过美术学校的校长。1931年的北平华北美术专门学校,就是他用稿费创办的。临摹《芥子园画谱》是他业余消遣,也常化名“画卒”发表绘画艺术评论,那学校校址为光绪时军机大臣裕禄府邸,亭台如画,草木扶疏。张恨水就在校长室里写作,那是他一生中写作环境最为清雅安逸的一段时光,此后,偌大中国,再无一张安静的书桌。

齐白石、于非闇、王梦白、李苦禅等人,跟张恨水私交甚好,在他的邀请下,都来美术学校任教。尤其是齐白石和王梦白,两人本无来往,但因张恨水的情面,促成了两位美术大师在一校共事。张恨水还请来刘半农担任校董,刘半农对张恨水评价很高,授课时就常对学生说,张恨水是“小说大家”,成就“超过了李伯元、吴趼人、曾孟朴那些人”。张恨水则津津乐道自己的月琴,是刘半农的二弟、著名音乐家刘天华教的。

改朝换代给他晚年带来了巨大影响,1948年,国民党政府勒令《新民报》南京版永久停刊。大中银行经理王锡桓逃去台湾,卷走了张恨水存在银行的全部黄金。北平解放后,张恨水被从新民报解职,并被攻击是特务帮凶。张恨水中风,母亲去世,大太太在老家被划为地主。此后多年,因为抱病,也因为写作题材不能适应新社会,张恨水没再在内地出版新作。后来的诗词手稿,被孩子藏起来,躲过浩劫。到他七十二岁去世时,他最爱的周南也早已离世了。

通俗小说作家,巅峰时代可享极致荣华,可一旦所属的时代过去,马上就会陷入潦倒之中。早年艰辛晚年潦倒的张恨水,一生的光彩都集中凝聚在了中壮年时代。

与后辈琼瑶的因勤奋和机遇而成功比起来,张恨水多的是惊人天赋和家国情怀,少的是安定生活和时代红利。

历经三个朝代,写一百六十多部小说,拥有亿万粉丝,上至国家元首学界泰斗,下至升斗小民老弱妇孺;娶三个不同类型的老婆,个个爱他到死,养大十几个孩子,同时奉养老母扶持弟妹;拥有三四种专业级别的兴趣爱好,能赚钱、能吃苦、享过福、也冒过险,而且,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读他作品的人,都不得不赞叹他的爱国气节,这样丰富多彩的一生,有几人能做到呢?

他说:“恨水是我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直接取的笔名,我想人生有限,绝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所以取这个笔名时刻自勉。”他这一辈子,还真是不负韶华!

琼瑶的潇潇洒洒固然令人羡慕,而张恨水的轰轰烈烈更叫人心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