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用人”,但“好感情用事”——毛泽东评蜀主刘备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著名政治家。刘备虽然历经磨难和挫折,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从一个草鞋贩子变成昭烈皇帝,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善于用人”,但“好感情用事”——毛泽东评蜀主刘备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早年与母亲靠贩草鞋、织草席勉强度日。
然而他志存高远,以仁德为世人称赞,于东汉末年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为了争得一方霸业,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他采纳诸葛亮“联孙拒曹”的战略主张,于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占荆州,夺益州和汉中,终成一方霸主,于公元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
赤壁之战后,荆州是蜀、吴两国争夺的焦点。公元219年,江陵一战孙吴夺取荆州并杀死关羽。刘备一怒之下,倾全力出兵攻吴。
他轻敌冒进,于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中被吴将陆逊打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刘备因伐吴失败,加上战阵疲劳,于公元223年6月10日(蜀汉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病逝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北)。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能成大事的原因在于他善于用人。一一毛泽东
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专机自南京飞往上海,在飞临镇江上空时,即兴书写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还对这首词加以解释。
当谈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时,就聊起“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来:“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起了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有关评论赤壁之战的文章。他说:刘备这个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厉害的。但是事情出来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点。刘备的长处是善于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诸葛亮那样颇有才智、品学兼优的智士辅佐。
“善于用人”,但“好感情用事”——毛泽东评蜀主刘备刘备的失败,是分不清主次矛盾和好感情用事导致的。
刘备一生最大的败笔是在彝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从此一蹶不振。毛泽东认为,刘备的这一失败,是他分不清主次矛盾和好感情用事导致的。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之后,在如何对待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问题上,共产党内产生了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从政治上、军事上立即全面反击。
毛泽东则借用刘备的例子,指出对于各部分的国民党人,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我们对于那些忠心抗日的人,对于一切非投降派、非反共顽固派的人们,对于这样的国民党员,是表示好意的,是团结他们的,是尊重他们的,是愿意和他们长期合作以便把国家弄好的”,他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所以当孙权数次讨荆州时,诸葛亮总是一再推诿软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后才让出荆州的部分地方。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派了根本不执行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孙权便攻占了荆州,孙刘联盟瓦解。
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苦谏都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
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诸葛亮也上表谏止说:‘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决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善于用人”,但“好感情用事”——毛泽东评蜀主刘备毛泽东认为,只有“抓着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与轻重缓急,先曹后孙才是大局为重的上策”。
毛泽东的侃侃而谈,一番宏论,特别是通过分析刘备兵败身亡的历史教训来给大家以启迪,很快便统一了全党对皖南事变的认识。
刘备的野心很大,但他志大才疏学识浅,好感情用事,在许多问题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临近湖北的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