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玩得就是数字游戏
主演: 刘青云 / 安志杰 / 林家栋 / 林熙蕾 / 李国麟 / 更多...
类型: 动作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07-09-06(威尼斯电影节) / 2007-11-29(香港)
片长: 89 分钟
又名: Mad Detective
IMDb链接: tt0969269
面对一碗红烧肉,想减肥又好吃的你将如何选择?犹豫便证明你身体内藏有两个相互斗争的自我。但在小时候,吃不吃一碗红烧肉恐怕不会有任何困惑的。这就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具有社会意识,身体内的自我就越会分裂,两个甚至更多!
本来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为什么会被杜琪峰讲得如此复杂呢?
虽然要对杜琪峰的超越自我表达由衷的敬意,但毫不客气地说,《神探》的尝试应该是失败的,他将一个极其简单的寻枪故事讲得是如此复杂,并且冠以人性的黑暗及多重人格的大命题,更可怕得是,这人性的问题不是通过故事,而是通过具像的视觉表现出来,令人有种难以接受的感觉。
这是一部考察观众注意力(而不是智慧)的影片,尤其片中那些层出不穷的数字,而这些数字不但直接影响到了影片故事的成立也影响到影片的主题。首先便是那个幻想出来的前妻。纵观影片,其实只存在这么一个幻想出来的角色,我们便可以由此将主人公归于精神病人之列中。粗略地一看,这个幻想似乎是陈桂彬除破案外的另一条线索,它经历了陈桂彬的幻想,到前妻的真实出现,再到最终的幻想的破灭,似乎完成了一个人格缺失到完满的结局。但事实上,随着故事的发展,陈桂彬与前妻关于是否要继续破案的争论,原来这个幻想出来的前妻也是陈桂彬人格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陈桂彬的双重人格,其中之一以前妻形象出现了,所以当真正的前妻致力于破案而出现在陈桂彬面前的时候,幻像便消失了,陈桂彬的人格达到了真正的统一。从这点来说,这个幻想并不是陈桂彬的思念,而是他的人格表现,与影片中所表达的形式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影片中最直观的人格表现便是陈桂彬所看到的高志伟,七个人格,性格各自不同,但却纠缠在一起,相互作用着,犹豫矛盾着,这也是最令观众感到迷惑的地方,同时也是杜琪峰将故事复杂化的原因所在。有关人格分裂的影片有许多,但大多数都是以一个人的不同面貌出现的,这次换作了不同的演员来分饰的确会遭成观影时的混乱。但美国影片《布鲁克林先生》中的人格分裂也是由两个人分饰的,甚至还有《角斗俱乐部》,只是前者人格之间一直纠缠,后者则到了影片结尾才揭晓答案。但这两部影片有一个共同点,即分裂的人格都是作为第一主人公出现的,所以分裂的人格是极其丰满的。但在《神探》中,高志伟的七个人格是陈桂彬的视点,这便造成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来自于影片的创意,即陈桂彬能够看到其它人的分裂人格,显然,这种看到的感觉是无法与观众达成一致的,所以陈桂彬带领观众仅仅是看到,无法真正地将这些分裂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当然,影片中对此作出了一定的补充,即陈桂彬试图体验这些分裂人格的行动以及心理,但这种补充还是有隔靴搔痒之嫌,无法令观众真正的体会到高志伟的分裂,于是,分裂的人格均不丰满,同时也弱化了高志伟这个人物,人格造成了观众们的错乱。
第二个问题是人格的多样性,“七”这个虚数也有此暗示,这显然是符合人性的。但这个多样性真的用这种手法能够表现出来吗?当每一种性格都不丰满的时候,这种手法便有些牵强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虚数是多了还是少了呢?它确定的银幕形象与不确定的人格多样性其实是矛盾的,恰恰有些作茧自缚的感觉。当然,影片在最后枪战中的一场戏里用到了七个人物的镜像还是相当精彩的。
人格是一种增长态势,这种思维体现在了年轻警察何家安身上,首先是胆怯的孩子形象,陈桂彬临死之前看到了何家安身上多出的那个阴谋,从一变为二,何家安的人格呈现出一种变化,也正是由于这种变化,何家安的人格特点反倒比高志伟显得丰满了许多,也充分地体显了何家安这个人物的变化,这是影片中值得夸耀的地方。
每个人到底有多少种人格其实是很难用具体的镜象表现出来的,但人格产生变化这种动态却可以令观众明显意识到人物本身的改变。影片给人造成混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导演安置了并不丰满的人格,而且还隔着陈桂彬的视点来解读,这种距离感是相当遥远的。
很显然,这是一个思考到形式再到故事的影片,思考得是人的人格,这无疑是影片是主题,而形式是以具像而表现的,现在看来有些不妥,而故事却是简单地四把枪六个人(其中王国柱是死人)的两次重复。在这种情况下,故事显然是最弱的一项,于是简单变复杂了,但复杂之后,思考的东西却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