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育教育人文社科

读苏氏: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2018-03-12  本文已影响42人  张馨28
365/93

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我多年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减轻儿童的劳动把实际技能作为掌握知识的基础,这还只是这个问题的开端。知识的识记和把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是这个问题的继续。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

【批注:“减负”减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成效?根本原因在哪儿?没抓住核心问题。我们看看苏氏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1.苏氏第一套教学大纲:指反映本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并经常运用,成为获取新知的工具。
2.“一纲”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属于纲领性文件,居于“宪法”地位。但因其方向性和指引性的特征,不注重细节,很难实际操作。
其次,是教材,即编制者根据课标要求,按照自身理解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组织材料,使之体现课标精神,并具有可操作性。但是,教材内容并非全部都是“一纲”,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键知识(“一纲”),增添了许多事实、现象、材料等等。
然后,是考试大纲,如年年中考前的《提要与检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学科的关键知识。
最后,是学生的实际水平。虽然一定时期、一定学段的学生水平大致相同,但是,也不乏个别例外。所以,“一纲”大体相同,但也不绝对。否则,就无所谓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了。
3.苏氏认为,要减负,首先就要老师明确地划出本学科的关键知识(即“一纲”),不过,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具体怎么做?
如果说教材是依据课标精神来展开,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而确定“一纲”就好相反,是一个“逆向研究”的过程。即,要找出隐含在教材中的关键知识,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其实,优秀的老师都做过这样的事情(虽然目的各有不同,或许是为了考试,或许是为了梳理知识结构等等。)比较典型的是魏书生的“知识树”,每一个关键知识都是一根枝桠,或枝桠上的一个点。
4.我们应该按照现在的需要,把基本技能(如自动化读写)也纳入“一纲”,即所谓“一纲”,就是指核心的知能体系。】

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阅读应当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而阅读的东西越多,他再去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批注:第二套教学大纲是苏氏对教育教学的独特贡献。
1.“二纲”指’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二纲”主要指引发深入思考的阅读,而不是无关紧要的阅读,即泛泛而谈的课外阅读。
2.这些阅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即为了帮助理解和记忆“一纲”。
3.如何确定“二纲”才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掌握关键知识的基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减负”。但是,如何确定“二纲”却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理是一门对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来说最感困难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六至八年级的物理。这一教学阶段的大纲里包含着大量的概念。我教这门学科教了6年,我总是尽量设法让课外阅读跟新学的每一个新概括相配合。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在教电流定则这一部分教材时,我搜集了一个专题的图书架,供学生们个人在课外时间阅读。这个图书架有55种图书,都是讲自然现象的,而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都跟物质的各种电的性能有关系。

【批注:苏氏以物理为例,再次说明了两套大纲的关系:“二纲”为“一纲”服务。】

我使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向我提的问题简直多极了: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在他们所提的全部问题中,约有80%的问题是用“为什么”这个词开头的。他们有许多不懂的东西。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孩子们对我所讲的一切东西,简直是“一听就明白”。当我们第一次讲到电流是自由电子的流动这一科学概念时,发现学生们正是对这一复杂的物理现象有许多问题。可是学生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好像脑子里已经构成了一幅世界地图,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好像只要用小块的积木放在图上空白的地方就行了。

【批注:“二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纲”而提供的智力背景。
所谓智力背景,其实质就是一种认知上的“兴奋”。经过阅读或观察,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或事物,学生会引发许多困惑。思维起于疑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一种准备接纳新知识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很敏感,接受新知识就变得很容易。所以,有些老师常常对学困生说,你就看课本就够了!这真是大错特错!差生之所以学不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二纲”,没有足够的智力背景。你再让他死抠教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很多课外辅导机构也是这样,多数是再把教材给他重复讲一遍,自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辅导差生的关键,是为他量身定做一套“二纲”。可是,这比让学生死抠教材,或重讲一遍要难多了。】

我在高年级教过3年生物学。这门课程里有大量很难理解的、因而也是很难识记和在记忆里保持的理论概念。当学生第一次学习如生命、生物、遗传、新陈代谢、有机体等科学概念时,我先从科学和科普性杂志、书籍和小册子里给他们专门挑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个“第二套教学大纲”里,就包括阅读这一类小册子、书籍和文章,读了这些材料,激发起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上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的书籍的极大兴趣。青年学生们通过学习生物学,引起了对周围自然现象(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代谢现象)的兴趣。我的学生们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所得的评分是低于“四分”的。

【批注:以生物为例,继续强调“二纲”的重要性。思维起于疑惑,经过“二纲”的思考,产生一些真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原动力。】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苏氏继续呼吁:为学生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是帮助学生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减负”的重要途径。】
最后,提醒一点:读懂苏氏的智力背景,是扎根于教室,经常深入地思考各种现象、问题,当你经常遇到问题思而不得,再读苏氏时,就会恍然大悟。顿感心明眼亮,大呼:原来如此。否则,不真正热爱教育,不深入教室,不经常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人(包括那些名家),是无法真正读懂苏氏的,因为缺乏理解苏氏的相应的智力背景。苏氏思想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通过分析、研究而形成的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