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姜周对话:管理是个大麻烦
【史海钩沉】:姜周对话:管理是个大麻烦
根据《淮南子·齐俗训》的记载: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大致的意思是:周武王灭了商纣王之后,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周公被封到鲁国。一天,这两位开国元老在一起聊天。姜太公问周公:你准备怎么治理鲁国?周公说:尊崇值得尊崇的人,亲近值得亲近的人。姜太公摇头说:如此鲁国必弱!周公反问姜太公:那你打算怎么治理齐国?姜太公说:提拔有能力的人,以功劳来决定地位。周公也摇头说:齐国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这两位真的都是高高手。正如姜太公所言,鲁国一直比较弱小,从封国建立到最终于前256被楚国所灭,传国790年,历经32代;也正如周公所言,齐国虽然强大,甚至是春秋五霸之首,但是在传国24代后,被大夫田和夺了齐国王位。要知道,后来被秦始皇所灭的齐国早已经不是“姜齐”而是“田齐”了。
读完《淮南子》的这个小故事,真的是不胜唏嘘啊!封神的姜太公和制礼作乐的周公旦,那是何等的神仙人物啊!作为往圣先贤,他们的智慧和洞察,一百个德鲁克也不好使啊。但即使这样,他们也很清楚,管理是个大麻烦。
这个麻烦在于:根本就不存在没有问题的组织,根本就不存在没有问题的制度!
鲁国,从西周封建开始就是礼仪之邦,而且一直坚持到战国,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讲求礼仪的鲁国,如果从领导行为的角度来看,就是领导者集体更加以关系导向,出身和血缘最重要的决定力量,像孔子这样的人才也只是给予了“代国相”的职位。国家内,延循历史的人际关系日益错综复杂,这虽然会增加组织不必要的内耗,降低组织效率,但借助礼乐还是建立起对权力的稳定制衡。
齐国的管理方法,似乎是更符合今天人们的逻辑:选贤尚功。提拔有能力,绩效导向,问问今天的领导者,大家都一定会同意这样的制度。但是,有能力的未必能够驾驭的住,而绩效就更成问题了,绩效从来都是通过具体目标的实现而成功地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忽略了绩效实现可能已经造成的问题和为未来问题埋下的隐患。那些因为绩效而得到提拔的很多人,常常都是在拿短期绩效、寅吃卯粮、涸泽而渔的做法为自己捞取晋升的资本。
管理方法也好,管理制度也好,从来都是有利有弊的。这么说来,大家一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管理高手,就是一定善于在不同管理制度的优劣中进行完美的切换。这样说,当然似乎没问题的。但是,首先,一个制度的优势或劣势的表现也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与领导者的任职时间是否匹配?换而言之,领导者是否有时间进行切换?其次,推行一种制度的领导者对这项制度有着天然的偏好,若这制度又是由他亲自订立的,那这制度就仿佛自己的孩子一样,根本就不可能割舍,何谈切换呢?第三,制度的切换一定会触及利益的整体调整,这对于有历史的组织来说,那简直就是天大的地震。看看孔子帮助鲁定公“隳三都”削弱“三桓”,就知道夫子将利益对人的影响考虑的有些不充分了,不是每个人都和颜渊一样的。
不再多分析了。有道是:
姜尚周公旦,
文韬武略贤,
纵有安邦策,
天地自轮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