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方法》摘抄9
可贵的钝感力
放弃细节,只观大略;屏蔽敏锐的觉察力,用“钝感力”重新理解万物。只要进入阅读的世界,我们时常能沐浴在这种智慧的照耀之下。
面对他人各式各样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人们的感觉各自不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畂不计、泰然处之,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们,当然拥有才能,但在他们的才能背后,一定隐藏着有益的链感力。
——【日】渡边淳一:《钝感力》
很多传世名著,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钱穆的《国史大纲》,有史学家评价它“无论分期系统,还是对每一时段特征的界定,往往能以数语笼括一代大局”。怎么做到的?
其实是不得已。
翻开《国史大纲》的扉页,自会读到一行字:“谨以此书献给抗战的百万将士。”这本书创作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抗战爆发后,钱穆从北大随西南联大辗转大半个中国。民族危亡之际,他决心写一部中国通史教科书,勾勒出文明的面貌,告诉当时的国民,中国人到庭在为怎样我文晚而奋战。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识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全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钱穆:《国史大纲》
当时的人回忆说,西南联大时期,空袭频来,钱穆每天早晨抱着书稿跑警报,将近傍晚才回家。后来,他又迁居到山中寺庙著书,条件可相而知。
书籍资料匮乏,就很难沉入到历史的细节中。钱穆只好抓住“变化”二字来写这部《国史大纲》。
先秦战国,最热闹的是战场,而钱穆却认为变在学术思想,也就是诸子百家的兴起;秦汉帝国,钱穆没有写帝王将相的故事,而是专注于大一统政府的创建;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三十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钱穆反倒认为最精彩的变化发生在社会经济领域;隋唐两代,钱穆认为盛衰转变的关键是制度,于是他花了很大篇幅去讲科举制、租庸调、两税制、府兵制;宋朝漫漫三百年,钱穆关注的大变局是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元明清时期,钱穆着眼于政治体制的专制化,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神的丧失。
这就是大纲的笔法——粗线条、大写意,用寥寥几行字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轮廓。
你看,资料匮乏固然是一种缺憾,但是反而获得了一种俯瞰视角,成就了一本“力救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的传世名作。
2024-5-15 宁波北仑 用时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