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自在阁

【学佛】真传一句话——如实知见。

2019-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大仙常自在


中国佛学的发展,以「宋」为分界线。

宋朝之前,各派理论百花齐放,名僧大德高人辈出;有宋以后,禅、净二宗独大,并至永明延寿大师完成“禅净双修”之后,一直延续至今。

净土宗是当今中国佛教最大的一个宗派。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南印度佛教,经历了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信仰”的迭代之后,至今确立了以弥陀信仰为主流的修行路线。

当我们研究佛教历史、对佛教不同部派的思想进行比较时,净土宗的“思想性”似乎较之其他宗派远为不及。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净土宗有三支:

一为慧远流,此流重义理与佛慧;

二为慈愍流。提倡教、禅、戒、净四行并修;

三为少康流,只要称名念佛。

真正在中国广为流传、信众最多的,其实是少康流。因为这一流派的实修最为简单,只要一心称名念佛即可往生。

从佛教史外部来看待这种现象,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少康流修行方法简单,而且配合净土宗描绘的神异愿景、佛菩萨有求必应的许诺,能够满足广大群众朴素的心理需求,因而开枝散叶,影响甚深。

当我们得出这种结论时,已经在这种逻辑中隐含了对于少康流的“贬低”,会认为净土修法是针对下等根器的。

但如果从佛教思想的内部来看待这种现象,其实这种现象无可厚非,而且上中下等根器,都适合通过称名念佛这一再简单不过的修行方式获得成就。

何以如此?

因为佛教的一切教义、一切修行方法,一切的理论解释,无不围绕着一个最核心的主体而展开:远离一切头脑的二元对立,如实知见实相。

它本质上是为了让我们从自己的逻辑、思维、习气中解放出来。因为这一境界是超越二元对立、超越语言逻辑的,所以当我们试图用语言去描述、用逻辑去建构通往这一境界的道路时,必然有无数种不同的形容和阐释。

但不管哪种形容、哪种阐释,终究只是一种比喻,就好比我们穷尽各种办法,来为一个盲人去形容什么是颜色,为一个聋子去形容什么是声音。

这种形容势必以我们旧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比喻来将旧有的经验变形,来试图令我们在心智中构建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世间一切的矛盾,也包括佛教中不同理论的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本身自带的属性。

举一个例子,譬如我向一个处男形容啪啪啪的快乐,我说就像夏天的沙漠里走了一天一夜,忽然喝了一杯冰阔落;你向他形容,如同在寒冷的雪地光着膀子冻了半天,忽然来到了温暖的空调房。

这是只抓到表象的人会疑惑:怎么可能既像冬天又像夏天呢?这难道不是矛盾的吗?

显而易见的是,这两种形容都只是比喻,我们一下子就能明白,其实并没有什么矛盾;

但如果涉及到“净土是实有的还是非实有的,在心内还是心外?”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对于不同的回答就没办法像之前那样轻易的理解了。

我们就像那个没有过性经验的处男一样纠结:有人说净土是唯心所造,那就应当是心内;可既然是在心内,又何来“往生”之说?

有人说净土是实有的,可是它在哪儿?在哪个星球上,还是在地球的西边?

当我们纠结于这样的问题时,就如同那个处男在纠结,啪啪啪究竟是夏天冰阔落的感觉,还是冬天空调房的感觉呢是一样的,这样的纠结没有丝毫的意义。

当我们想真的明白那种感觉时,需要的是自己的实际的体验。当你体验了之后,可能会说:“真是太美妙了!I can do this all day!”

也可能会说:“好无聊啊,根本没有吸毒爽。”

你可能会有100种语言去形容你的感受,但归根结底,那都只是形容,无法完成的表达你的体验。

“不可说,说即使错”的含义就在于此,不仅是佛境,包括很多个人的体验都是不可说的。

当我们用“悲伤”这个词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这个词汇并没有办法充分的表达我们的感受,在别人对这个词的理解中,也和我们想表达的是不一样的。

所以,学佛最根本的只在于两个字——实修。

何谓实修?

一切不是让你在纠结于理论和真伪对错,而是直接试图去探索和体验佛陀所描述的那一境界的行为,都是实修。

为什么净土修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就是因为人类本能的是追求安全感的。

很多学佛者不断地为了佛教的理论和流派撕逼,拘泥于大乘小乘金刚乘的优劣、探讨声闻缘觉菩萨行的高下,最终只是为了确立一条在他的头脑中是“绝对正确”的修行方法之后,他才愿意开始去实修。

然而世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尤其是当很多佛教的理论之间出现自相矛盾时,他就更没有办法确定了。

他会不断的怀疑,不断地试图将头脑中的疑惑给消除,不断地纠结于佛有没有神通?菩萨是不是比阿罗汉更高?释迦牟尼是王子还是村长的儿子等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的。

有大德常言,“净土法门之妙,不在难行,只在难信。”其实一切的修行、乃至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

大脑为了获得安全感,需要不断的确认、不断地分析,令我们总是为不可控制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而烦恼焦虑。

我并不是说烦恼焦虑是不好的,我想说的是这些情绪是没有意义的。

人们对于佛教常规的一个误解,是认为修行是为了“静心”,让自己远离痛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静心”这个概念和“动心”是相对的,它仍旧在二元对立之内。也许修行有成的人会看起来云淡风轻,古井无波,但其实那只是一个副产物,不是最主要的。

修行最核心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解脱”。解脱就是不再被二元对立的头脑所控制,这就是解脱之道的入门。

你可以通过念佛来探索解脱,可以通过瑜伽来探索解脱,可以通过啪啪啪来探索解脱,但是归根结底,任何的方法当你实修的过程中只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找不到。

你找不到解脱是什么。

当你专心念佛时,你会发现你根本没办法专心,无数的念头涌了上来,于是想专注和无法专注这两种念头不断的对抗;

你不断的试图去构建或者让自己进入一种你想象出来的名为“解脱”的境界,但你会发现自己根本进不去,或者进去了也会发现那个境界是假的,只是你空想出来的;

当你试图通过“念佛”来“解脱”时,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最根本的圈套——你的大脑又创造出了一个“解脱”的念头,然后让你不断地追着这个念头转。

到头来你会发现自己一直都还是在原地踏步,仍旧停留在自己二元对立的头脑和思维之中。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我想起前阵子我用“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来形容学佛时,有人问我那句真传是什么。

我想用一个我从网上看到的故事来回答和做结尾,这个故事我并不知道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我也并没有证悟。

明就仁波切父亲的叔叔,叫做桑天嘉措。有一天他去为一位亡者做法事。结束后女主人请教他,该怎样修行佛法。

桑天嘉措就和她聊了半小时的天,告诉了她一个修行的方法,大致意思是说:“无论你的心中升起什么念头和情绪,你只是看到它们的发生。同时,你就去找你的心性,这样做时你可能什么也找不到,然后安住在这个找不到上,你就这样修持。”

这个女主人就一直这样修了下去。

后来有一次,明就仁波切的父亲乌金仁波切去一个地方朝圣。路上遇到了这位女士。

当地有一个习俗,就是通过向已证悟的大成就者唱“道歌”,来唱出自己在修持心性过程中的体会。这位女士就唱出了自己的证悟。

乌金仁波切听了后发现,这位女士的证量水平很可能是比自己都要高的。

不要把证悟想象成是一个奇妙玄幻的事情,不要去想象和塑造它。

你就假设某天你在路上见到一个朴素的、说着方言的阿姨和你唠嗑,而她已经证悟了。

也许这样能够帮你破除一些对于证悟的幻想。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常自在  ID:changzizai2019​

微博:大仙常自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