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精力管理

从精力管理的角度来正确认识时机----《时机管理》解读1

2019-01-22  本文已影响41人  阅修悟律

《时机管理》是一本关于“When”何时做事的书。也许因为近期的阅读都是围绕着时间、精力等方面,对于这本《时机管理》也是不自觉地朝此靠边了。本文重在梳理认识“时机”二字,其他方面的解读留待后续再成文。

《时机管理》 丹尼尔•平克 著

一、认识时机

书中,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得出一个时机管理公式:

时机管理=时间类型*任务类型*个人节律

image

(一)时间类型指决定人们身心昼夜节律的个人模式,包含晨起云雀型、夜间猫头鹰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鸟型。昼夜节律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

判断自己的时间类型,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 一般几点去睡,

  2. 一般几点睡醒,

  3. 上述两个时间的中间点是几点。

接着根据下图的睡眠中间点来判断自己是哪一种类型。

睡眠中间点

比如我平时约22:30睡下,约5:30起床,算得睡眠中间点为凌晨2点,就属于云雀型。

书中还提供了另一种更简单的判断方法:即周末或休息日几点醒来,若与工作日相同,则可能是云雀;若比平时晚一点,则可能是第三种鸟;若是比平时晚90分钟甚至更久,则可能是猫头鹰。

(二)任务类型则包含逻辑缜密的分析型任务和天马行空的洞察型任务

分析型任务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创造力或敏锐度,它的正确答案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这类工作需要敏税、警觉和注意力高度集中。

洞察型任务则相反,不能通过逻辑、运算来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更需要在“灵光乍现”的瞬间迅速解决问题。

或许并非所有的任务都能按“分析、洞察”两类来区分,但请别较真,任务总有偏向性,自已的任务我们自己来判断。

(三)个人节律指的是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的三个阶段:高峰、低谷、反弹。

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人的情绪和脑力在一天之中会有所波动,其中云雀和第三种鸟会按照“高峰—低谷—反弹”的顺序依次经历,这类人占比约75%;余下的占比约25%的猫头鹰则按完全颠倒的顺序来经历,猫头鹰们的顺序是“反弹--低谷—高峰”

(四)了解了时机管理的公式,我们就能根据自己的时间类型、接受的任务类型去合理地把握做事的时机。

最优模式

如上图,我是云雀型,那么我的日常数据分析工作则最好放在上午时段完成;下午就适合开开脑洞,做些业务宣传方案之类的。

可见,通过时机管理,我们可以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日程,把重要的事放在高峰期完成,第二重要或放飞大脑的事放在反弹期完成;一定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将乏味的工作放在高峰期,那无疑是对时间、精力的巨大浪费。

二、恢复性休息

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醒来七个小时后,就会迎来低谷。低谷期办事更易产生危险,作出不明智的决策等。无论云雀、第三种鸟,还是猫头鹰,低谷可以说是一天中的“百慕大三角区”,幸好我们还能进行“恢复性休息”。

恢复性休息指帮助我们轻松绕开低谷危险的休息。如果低谷是毒药,那恢复性休息就是解药。具体该怎么做呢?有以下五个指导原则:

原则一:休息比不休息有效;

原则二:动起来比坐着有效;

原则三:社交比独处有效;

原则四:户外散步比待在室内有效;

原则五:彻底放空比思绪万千有效。

对于办公室白领而言,办公中途的室内小憩就可以是:站起来走到隔壁办公室,与同事闲聊下非工作事务;既融洽同事关系,对自己也是一份放松。从这个角度,也许同事间的适当闲聊也算得上另一份有效的休息了。

当然,若有条件,与同事一起外出走走就更好了。这就涉及午餐学问了,一个可自主的、脱离工作场所的午餐休闲时光,也是一份很好的恢复性休息;所以可以尝试与同事一起走出写字楼,步行到远一点的餐厅品尝美食,再步行回来。

比之更好的则是午间小睡理想的有效小睡时间通常在10-20分钟,加上多数人约需要7分钟才能睡着,所以午睡计时为25分钟较合适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我最合适的午睡时间是中午13:00-13:30。

约半小时的午睡不多不少,少于这个时间达不到午休的目的;但若超过半小时,则极易进入深睡眠,醒来反而有睡不足昏昏沉沉的情况。

中午13:00午休于我也是一个好时机。早上五点半醒来,七个小时后刚好是12:30,这一时间点刚吃过午饭,极易发困,于13:00入睡正合适。超过这一时间,则易过困而多睡步入深睡眠,反而休息不好。

三、个人践行心得

上面我们从时机管理的公式、低谷期的恢复性休息两方面诠释了如何正确认识时机;通过认识自己的时间类型、个人节律,以及如何在情绪、体能的低谷期进行恢复性休息,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其实也是对个人时间、精力在另一维度的解读。

(一)规划、确保自己的时间类型相对稳定、单一

如前所述,我自觉属于云雀型,但若是恢复性休息没有做到位,则极易中午休息时间过长,其后果则是很自然地中午睡多了,晚上睡迟了,然后就会变化成为第三种鸟型。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云雀、猫头鹰、第三种岛相互间是存在转化的;或者说,没有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云雀、猫头鹰、第三种岛。

事事无绝对。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能更理性地接纳自己。还以自己为例,我属于期待自己成为云雀型,而多数时候也能做到,但并不等于没有迟睡迟起的时候。

这时就该恢复性休息上场了。遵循自己的生物钟,在13:00那个时点,我依旧会发困;若能抓住这一困时机及时休憩、调整自己的状态,那么我依旧可以在昨晚迟睡的状态下确保当日自己的生物钟仍按云雀型节奏。反之,则易过渡向第三种鸟型,而这种反复、变动频繁的生物钟变化,却是极易让个体的精力滑向失控。

所以,从这一角度,时机管理的第一要务是确认自己的时间类型,并尽力规划、确保自己的时间类型在多数情况下是稳定、单一的。与之共享的是则个人节律,也应当是基本长期保持在类似时点,确保类似时间的“高峰、低谷、反弹”,将大大助力各类事务,确保形成自己的习惯作为。

(二)休息,为了更好地出发

恢复性休息从精力管理的角度,则是正确认识周期性的生理体能状态,不让自己身处极限、不过度消耗体能。

恢复性休息的五个原则在我看来,尤其适用于番茄工作法里两个番茄中间的那五分钟休息。这也是一种劳逸结合、张驰有度的生存态度。但能做到的人往往也是少之又少。

生活中,发现很多人都是“要么不做,要么一次性做多”的状态。这直接导向了一种不可持续性。自然界是有节奏的,白天黑夜循环、四季轮换,无一不是周而复始的状态,也是一张一弛、吐故纳新,确保了自然常态化生存、发展。人类也是有周期的,比如常见的生理周期,比如时机里的“高峰、低谷、反弹”周期。而我们,却常常是希望一口气做完所有的事,总是希望能将事情尽快、尽早、完美地做好、做完。

时机管理从这一角度给我带来了第二份启发:时机里,休息亦是一份很重要的时间安排,休息好才能更好地做事。

从时机管理里解读出来的关于精力、体能的启示,我将之也引申至自己的阅读输出中。2018年4月起,我努力践行每周一本书,每每取书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三四点来成文,但发现有时内容包罗万象,一篇下来,耗费自己无数的心力,文章过长,写得累,读得亦累。感谢读者的包容,从《时机管理》里获得的启发,以后成文,也许只是单点成文,又或许是分文解读,就从这一本《时机管理》开始。《时机管理》的内容不少,网上褒贬不一,有人觉得简单,我的收获却不仅是本篇。

我选择分文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示自己的收获,让成文短些,你读得易,我也能写得透,而不至于过长让自己连篇难。

休息,为了更好的出发;分文,为了更好的解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