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亭论语大讲堂读书

《论语别裁》70(述而)|生活的艺术

2019-05-15  本文已影响54人  始终在路上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很喜欢音乐,但他不是一个音乐家,也不善于唱歌。孔子听到别人歌唱得好,一定要求对方再唱一次。当他学会了,“而后和之”,“和之”就是照他的歌,依他的音乐曲调,另外再作一首,这便是和。说到和,我们常常会在诗题上看到:“和某某先生诗”或“步某某先生韵”这类题目。“步”与“和”的差别就是,“和”是照原来的曲调和内容再作一篇。而“步”,意思是前面有人在走,我们一步一步都跟前面的脚步走。就是只照他的声调,而内容并不一定要跟着原歌的内容意思,这就叫步韵。

        这就是生活的艺术。音乐和诗歌,用现代话来说,即是艺术与文学的糅合。过去的知识分子,对艺术与文学这方面的修养非常重视。人生如果没有一点文学修养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尤其是从事社会工作、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相当寂寞。有很多人由于没有这种修养,多半走上宗教的路子,比如信佛。但纯粹的宗教,那种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所以只有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境界比较适合。

        但音乐的领域,对于到了晚年的人来说,声乐和吹奏的乐器就不太合用了,只有用手来演奏的乐器,像弹琴、鼓瑟才适合。因此,后来在中国演变而成的诗词,它就有音乐的意境,又不需要引吭高歌,可以低吟漫唱,沉浸于音乐的意境,陶醉于文学的天地。

        现在很多退休的人员,一天到晚没事做,感到无所适从,后来就开始转向文学和艺术的修养,这是很好的一种选择。几千年来,垂暮的读书人,一天到晚忙不完,因为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像写毛笔字,你可以一直写下去,一辈子也毕业不了。诗词也是如此。

        所以很多老人,写写毛笔字、作作诗、填填词、拍个照,好像一辈子都忙不完。而且在他们的心理上,还有一个希望在支持他们这样做,他们是希望自己写的字、作的诗词永远流传下去。一个人尽管活到八九十岁,但年龄终归有极限,而写的字、作的诗词还有可能流传下去,因而使自己的名声流传后世,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永久性的。因此他们的人生,活得非常快乐,始终满情着希望和进取之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