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书笔记,尝试明晰一点点人类发展的规律
有人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所有的事情,都在历史上有章可循,于是,阅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必然的规律,并预测未来,于是我尝试阅读了这本奇书。这本书围绕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讲述人类的生物学的起源是什么样的,从宇宙的哪里来,要到未来的哪里去的故事。我读完后整理了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所得,并分享给大家。
本书的内容,三大革命如何改变人类和其他生物
大约在135亿年前,经过所谓的“大爆炸”(Big Bang)之后,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宇宙的这些基本特征,就成了“物理学”。在这之后过了大约30万年,物质和能量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称为“原子”,再进一步构成“分子”。至于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们如何互动,就成了“化学”。
大约38亿年前,地球上有些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庞大而又精细的结构,称为“有机体”。有机体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学”。到了大约7万年前,一些属于“智人”(Homo sapiens)这一物种的生物,开始创造出更复杂的架构,称为“文化”。而这些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就成了“历史学”。
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是500年前,“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这本书的内容,讲述的就是这三大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
选择进化大脑,学会使用石头和火,使人类跃居食物链顶端
1、选择进化大脑,或许是在冒险,因为“思考”的代价其实很大
(现在看来)再清楚不过,物竞天择就该让脑越来越大才是。但如果真是如此,猫科动物也经过演化,为什么没有会微积分的猫?究竟为什么,在整个动物界,只有人属演化出了比例如此庞大的思考器官?答案在于:庞大的大脑也是个庞大的负担。
大脑结构脆弱,原本就不利于活动,更别说还得用个巨大的头骨把它装着。而且大脑消耗的能量惊人。大脑只占身体总重约2%~3%,但在身体休息而不活动时,大脑的能量消耗却占了25%。相比之下,其他猿类的大脑在休息时的能量消耗大约只占8%。
因为大脑较大,远古人类付出的代价有两种:首先是得花更多时间寻找食物,其次是肌肉退化萎缩。这就像是政府把国防预算转拨给了教育,人类也把手臂二头肌所需的能量拨给了大脑里的神经元。(或许这是意料之外的,上肢肌肉萎缩)手能做的事情反而越多,可以说人就变得越厉害;于是人的演化也就越来越着重神经发展,也不断地对手掌和手指的肌肉做修正。
为了能望远、能有灵活的双手,现在人类只得面对背痛、颈脖僵硬的苦恼代价。直立的步行方式需要让臀部变窄,于是产道宽度受限,而且别忘了婴儿的头还越来越大。于是,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就让生产开始提前。与其他动物相较,人类可说都是早产儿,许多重要器官的发育都还不够完善。
由于人类出生的时候尚未发育完全,比起其他动物,也就更能够用教育和社会化的方式加以改变。看看小马,出生没多久就能开始小跑步。人类脱离子宫的时候,却像是从炉里拿出了一团刚熔化的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高到令人叹为观止。正因如此,才会有人是基督徒或佛教徒,有人是资本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又或有人好战,有人爱好和平。
2、我们是厨师的种族
早期石器最常见的一种用途,就是把骨头敲开,人类才能吃到里面的骨髓。就像是啄木鸟的专长是从树干里啄出昆虫,最早的人类专长就是从骨头里取出骨髓。
在踏上食物链顶端的路上,使用火可说是迈出了一大步。烹调让人类能吃的食物种类更多,减少所需的进食时间,还能缩小牙齿、减少肠的长度。有学者认为,烹调技术的发明,与人体肠道缩短、大脑开始发育有直接关系。
虽然动物能利用风和海流,却无法控制这些自然的力量,而且也无法突破先天的身体限制。但人类用火的时候,可以说是控制了一项既听话而又有无穷力量的工具。
10万年前智人崛起,人类一跃而居于食物链顶端。这场从中段到顶端的大跳跃,造成的影响翻天覆地。其他在金字塔顶端的动物要花上好几百万年的时间,才终于通过演化站上顶峰。因此生态系统也有时间发展出种种制衡,避免狮子和鲨鱼造成太大的破坏。人类转眼就登上顶端,不仅让生态系统猝不及防,就连人类自己也不知所措。
认知革命:独特的语言,编故事的能力,让智人脱颖而出
智人征服全球1、智人屠杀其它人种,征服全球
现实的生物界限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有重要的灰色地带。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在生物学上具有相关性,究竟该如何解释?显然,他们并不是像马和驴一样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种,但他们也不是像斗牛犬和西班牙猎犬一样归于相同物种的不同族群。
现在看来,大约5万年前,智人、尼安德特人与丹尼索瓦人正是站在那个临界点上。当时的他们几乎但还不完全是各自独立的物种。然而,看来还是有那么极少数的情形,让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产下了有生育能力的后代。所以这么说来,这两种族群并没有混种的情形,而是有少数幸运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搭上了这班智人特快车的顺风车。
来到美洲的智人,绝非什么善男信女,他们造成了血流成河的景象,受害者多不胜数。整个动物界从古至今,最重要也最具破坏性的力量,就是这群四处游荡、讲着故事的智人。
2、基因突变带来独特的语言
为什么就连强壮、脑部发达、不怕寒冷的尼安德特人,也无法挡住智人的屠杀?相关的争辩必然会继续。而目前最可能的解答,正是让人得以辩论的原因: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
虽然智人看起来和我们一样,但认知能力(学习、记忆、沟通)却仍然十分受限。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连接方式,让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语言来沟通。这里比较重要的,并不是这种突变的原因,而是突变带来的结果。最常见的理论,认为人类语言最为灵活,能吸收、储存和沟通惊人的信息量,并了解我们周遭的世界。
3、编故事,让智人更强大
我们都知道时间宝贵,拿来向根本不存在的守护神祷告岂不是一种浪费?何不把握时间吃饭、睡觉、亲亲抱抱?
社会学研究指出,借由八卦来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只要超过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就无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员的生活情形。即使到了今天,人类的团体还是继续受到这个神奇的数字影响。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论是社群、公司、社会网络还是军事单位,只要靠着大家都认识、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够运作顺畅,而不需要规定出正式的阶层、职称、规范。
智人是怎么跨过这个门槛值(150人),创造出数万居民的城市、上亿人口的帝国,秘密在于虚构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如今,人类已经编织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网络,维持这个世界的秩序,个人欲望是这个虚构秩序最强大的守护者。。
自从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就能依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迅速调整行为。我们要解释智人的发展,依赖的主要工具就不再是生物学理论,而改用历史叙事。就像是如果要理解为何儒家或共产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光知道基因、荷尔蒙和有机体这些还不够,另外也得考虑到各种想法、图像和幻想的互动才可以。
现代人必须专精于自身小领域的知识,但对于其他生活中的必需,绝大多数都是靠着其他各领域的专家,每个人懂的都只限于自己的那一小方天地。
农业革命:创造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
农业革命的时间和地点1、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骗局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短短1000年内,小麦突然就传遍了世界各地。生存和繁衍正是最基本的演化标准,而根据这个标准,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小麦的秘诀就在于操纵智人、为其所用
浮士德跟魔鬼交易,人类则跟谷类交易。农民驼着背做事,这跟牛没什么两样,一辈子做着有害身体、心灵和社会关系的劳力工作。这就是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每当人类整体的能力大幅增加、看来似乎大获成功,个人的苦痛也总是随之增长。类似于肉牛这个物种虽然在数量上大获成功,却完全无法安慰那些单独个体所承受的痛苦。
农业的兴起并非一夜之间,而是历时数千数百年的缓慢过程。这种改变分阶段进行,每次只是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2、生产力的提升让人类能做更多的事情
农业革命生产出来的多余食粮养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这就是阶级的金字塔。
苏美尔、古埃及、古中国和印加帝国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这些文化都发展出了良好的技术,能够将文字记录予以归档、编目和检索,另外还投入资本培养人才来负责抄写、数据管理和会计事务。此外,只要能将信息转成数学符号,储存、传播和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就能快到令人叹服。
文字对人类历史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它逐渐改变了人类思维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过去的自由连接、整体思考,已经转变为分割思考、官僚制度。
3、阶级的固化
阶级有其重要功能。有了阶级之后,陌生人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真正了解彼此,也能知道该如何对待对方。
大多数的能力也需要培养和发展。就算某个人天生就有某种才能,如果不经过积极培养、磨炼和运用,常常也就没什么表现的机会。就算身处不同阶级的人发展出了完全一样的能力,因为他们面对的游戏规则不同,最后结果也可能天差地别。
阶级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某个偶然历史事件,成了僵化的社会制度常规。富者越富,而贫者越贫。教育带来进一步的教育,而无知只会造成进一步的无知。历史上过去的受害者,很可能会再次受害。而历史上过去的特权分子,他们的特权也很可能依然存在。
在采集社会里,握有政治主导权的人通常是因为社交技巧最为杰出,而不是身上肌肉最为发达。而在黑道组织里,老大常常也不是最强壮的男人,反而是个老头。
文化、金钱、帝国、宗教,让人类融合统一
1、文化消弭矛盾
如果是物理学的法则,绝不会有不一致的例外情形,但既然这些是人类自己想象创造出的秩序,内部就会有各式各样的矛盾。文化一直想弭平这些矛盾,因此就会促成改变。
想清楚看到历史的大方向,最佳的办法就是数数看不同时期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同时共存的文化。我们现在常认为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单位,但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地球其实像是星系,各个人类文明各自构成不同的世界。
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人类文明。但到公元前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只剩下数百个最多也只有两三千个。至于到了公元1450年,这个数字更是急遽下降。亚非世界这个巨人花了几百年才慢慢消化了它吞下的所有世界。
2、金钱加速进步
最初,各个村庄的经济规模都太小,所以还养不起专职的鞋匠或医生。等到城市和王国兴起,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终于开始了专业化的新契机,人口稠密的城市开始能够养活专业工作者。例如医生和律师,他们能够不断磨炼专业知识,最后就能造福全人类。
曾经在许多地方、许多时间点,人类都曾发明过钱的概念。这需要的不是什么科技上的突破,而是想法上的革新。因为有了金钱概念,财富的转换、储存和运送都变得更容易也更便宜,后来才能发展出复杂的商业网络以及蓬勃的市场经济。
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在这种信任的背后,有着非常复杂而长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网络。
金钱制度有两大原则。一是万物可换,钱就像是炼金术,可以让你把土地转为手下的忠诚,把正义转为健康,把暴力转为知识。二是万众相信,有了金钱作为媒介,任何两个人都能合作各种计划。
3、帝国,让“他们”成了“我们”
想知道原本成千上万的独立文化是如何逐渐相连、形成今天的地球村,虽然黄金和白银影响深远,但也别低估了刀剑的力量。
文化多元性和疆界灵活性,不仅让帝国独树一格,更让帝国站到了历史的核心。在许多小文化合并到少数大文化的过程中,帝国的影响厥功至伟。帝国积极传播共同的文化,强化它们的合法性。
中国的帝国大计执行得更为成功彻底。中国地区原本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和文化,全部统称为蛮族,但经过两千年之后,已经成功统合到中国文化,都成了中国的汉族(以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的汉朝为名)。中国这个帝国的最高成就在于它仍然生龙活虎。
4、宗教,另一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
释迦摩尼看到人不分男女老幼,不仅时常受到战争和瘟疫等灾难袭击,还无法免于种种焦虑、沮丧和不满的情绪,似乎这一切都是人生难以避免的事。人类追求财富和权力,获得知识和财富,生儿育女,建起宫殿和房屋。但不论取得多少成就,却仍然无法满足。穷人梦想着要变富,有一百万的想要两百万,有两百万的想要一千万。而且就算真的有钱了、有名了,他们还是不满意,还是有无尽的烦恼和忧虑,无法从生老病死中解脱。至死,一切如梦幻泡影消失,生命就像是毫无意义的追寻。然而,这个轮回该怎样才能跳出?
他入禅6年,思索各种人类苦痛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式。最后他体会到,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是神祇的任性,而是出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释迦牟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会产生欲念,而欲念总是会造成不满。而专注在实际的感受,就不会落入各种欲求和幻想之中。
但要怎样才能让心里接受事物的本质,而放下种种欲求,知道苦即为苦、乐即为乐?释迦牟尼制定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够训练心灵感受事物的本质而排除种种欲求。通过训练,心灵专注在“我现在是什么感受”,而不是问:“为什么是我?”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并非不可能。
佛陀的教诲一言以蔽之:痛苦来自欲望;要从痛苦中解脱,就要放下欲望;而要放下欲望,就必须训练心智,体验事物的本质。然而,99%的佛教徒都无法达到这个境界,而且就算他们一心希望最后能达到这个目标,日常生活里多半都还是追求着世俗的成就
科学革命的实质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在科学革命之前,多数人类文化都不相信人类还会再进步,他们觉得黄金时代属于过去,整个世界只会停滞甚至恶化。而之后,科学、欧洲帝国、资本主义经济三者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盟,让人类社会发生了质的飞跃。
1、承认自己的无知
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一是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是它的独特之处,二是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三是取得新能力。
意大利水手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他曾在1499-1504年多次航行前往美洲。而在1502-1504年间,欧洲有两篇描述这些航程的文章发表。这两篇文章提出,哥伦布发现的小岛旁边应该不是东亚,而是一整个大陆。说来也算是老天有眼,到头来,全球有1/4的陆地、七大洲之中的两洲,名字就是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意大利人,而他唯一做的事就只是有勇气说出“我们不知道”。
现代科学没有需要严格遵守的教条,但研究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收集各种实证观察(可以用感官感受到的),并以数学工具整理。为了要了解宇宙,我们必须整理各种观察,结合成完整的理论。早期的知识体系常常是用“故事”构成理论,而现代科学用的则是“数学”。牛顿告诉我们,大自然这本书所用的书写语言是数学。某些章节可以总结成某个明确的方程式。
用“真实”与否来为知识评分并不妥当。真正的考验就是实用性。能让我们做出新东西来的,就是知识。虽然在过去也常有人发展出新科技,但通常是些未受过教育的工匠不断尝试错误而产生,而不是学者经由系统化的科学研究而得。
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经费,多半是因为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的目的。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意识形态能够让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而代价就是意识形态能够影响科学的进程表,并且决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
2、科学与帝国的联姻
欧洲原本就像是处在世界的一个偏远角落,气候还冻到让人手指僵硬,他们究竟是怎么一跃而出、征服世界的?常常有人认为最大的功臣就是欧洲的科学家。
为什么这种军—工—学复合组织只在欧洲开花结果,而在印度无声无息?为什么在英国突飞猛进之后,法国、德国和美国立刻起身直追,但中国却是欲振乏力?而在工业化成了明显的政治经济因素的时候,为什么俄国、意大利和奥地利成功缩短这段差距,而波斯、埃及和奥斯曼土耳其却无力回天?
中国和波斯其实并不缺乏制作蒸汽机的科技(当时要照抄或是购买都完全不成问题),他们缺少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些在西方花了数个世纪才形成及成熟,就算想要照抄,也无法在一夕之间内化。这就像是有两家建筑商同时开始兴建高楼,一家使用的是木材和泥砖,另一家则是使用钢筋和混凝土。一开始,两个工地无论兴建速度或是建筑高度都相去无几,看起来这两种建法也就没什么差别。但等到一过了某个门槛,木材和泥砖盖的高楼就再也无力支撑,于是颓然倾塌,而钢筋和混凝土却还是能屹立不摇,继续向上伸展到人类目光的极限。
在15、16世纪,欧洲人的世界地图开始出现大片空白。从这点可以看出科学心态的发展,以及欧洲帝国主义的动机。地图上的空白可以说是在心理及思想上的一大突破,清楚表明欧洲人愿意承认自己对于一大部分的世界还一无所知。
因为视野狭隘而付出沉重代价的,并不只有美洲原住民而已。一直要到20世纪,欧洲以外的各个文化才真正有了全球观点。
3、资本主义,最成功的现代宗教
银行每次真正持有1元的时候,就能够放款10元;换句话说,也代表我们银行户头上看到的那些金钱,有超过九成其实只是数字。真正让银行(以及整个经济)得以存活甚至大发利市的,其实是我们对未来的信任。“信任”就是世上绝大多数金钱的唯一后盾。
1776年,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这可以说是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
在新的资本主义教条里,最神圣的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生产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于提高产量。”资本主义的政府和企业想投资某个特定科学研究的时候,最先问的问题常常就是——“这项研究会提高产量和利润吗?会促进经济成长吗?”研究计划如果没办法应付这些问题,想取得研究经费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欧洲人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所需资金来源从税收逐渐转为信贷,而且也逐渐改由资本家主导,一切的目标就是要让投资取得最高的报酬。正如马克思和其他社会批评家所开的玩笑,西方政府几乎就像是资本家的工会。
如果贪婪的鞋匠靠的是缩减工资、增加工时来增加利润,情况又会如何?课本上的答案是:自由市场会保护员工。他的贪婪会逼他善待自己的员工。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中不足是它无法保证利润会以公平的方式取得或是以公平的方式分配。
4、科学带来的改变
火力得先取得木材,风力得靠天赏脸,至于水力一定得住在河的附近才成。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进行能量间的转换。在当时想要转换能量,只能靠一种东西:人类或动物自己的身体。在自然的代谢过程里,人类和其他动物燃烧有机燃料(也就是食物),把能量转换为肌肉运动。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
为了避免工业产品无人问津,确保不管什么新产品都有人买账,就出现了一种新的伦理观:消费主义。
历史上,社会的改变很少是大刀阔斧的革命,多半是无数个小步骤逐渐累积而成。过去两个世纪,政治主流却是要摧毁旧世界,再建起更好的世界来。
国家内的暴力行为在1945年后究竟是减少还是增加,或许还有商榷的余地,但谁都无法否认,现在的国际暴力事件正是史上最少的时期。因为战争的成本飙升,也就代表其利润下降。在史上大多数时候,只要掠夺或兼并敌人的领土,就能为自己的国力注入一剂强心针。过去的财富多半就是田地、牛、奴隶和黄金,无论要抢劫或占领都十分方便。但到了今天,财富的形式变成了人力资本、科技知识,以及像是银行这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想要抢夺或是占领都相当困难。
人类的演化,是让我们的思想和身体符合狩猎采集生活。因此,无论是转型成农业还是后来再转型到工业,都是让我们堕入不自然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无法完全实现基因中固有的倾向和本能,也就不可能满足我们最深切的渴望。就算是都市中产阶级,过着舒适的生活,生活中却再也没有什么比得上狩猎采集者猎到长毛象那种兴奋和纯粹的快乐。
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而由智慧设计(intelligent design)法则取而代之。一个几近完美的医疗世界,已经近在眼前,现在真正让人类研究放慢脚步的原因,在于伦理和政治上的争议。
人生的本质:对快乐的思考
1、什么是快乐
一般对于快乐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主观感到幸福”,依照这个观点,快乐是种个人内在的感受,可能是因为当下直接的快感,或是对于长期生活方式的满足。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是财富、健康甚至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有时候你有一种感悟,后来发现你和饱读史书的历史学家看法一致,这种快乐用物质是无法给予的自我认可和满足。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而已。
2、影响快乐的因素
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之后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疾病会短期降低人的幸福感,但除非病情不断恶化,或是症状带有持续、让人无力的疼痛,否则疾病并不会造成长期的不快。
目前看来,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得重要。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而那些家庭机能失调、一直无法融入某个社群的人则明显比较不快乐。
几千年来,早就有哲学家、神职人员和诗人反复思索快乐的本质,而且许多人都认为,社会、伦理和心灵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绝对不下于其他物质条件。有没有可能,虽然我们的老祖宗生活条件较差,但因为与家人朋友、宗教和自然关系紧密,所以反而生活得比较满足?
快乐满足的另一半相处,绝对比和郁闷不满的另一半相处来得容易,所以他们也比较不容易离婚。
从化学角度考虑,想要有长期的快乐,只能靠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
3、最看重快乐这个问题的,是佛教
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每次碰上不快,就感觉受苦。而且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是害怕快感将会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
苦的根源既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疼痛,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的是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疯狂追求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
佛教与现代生物学和新世纪运动的相同点,在于都认定快乐不在于外在条件。但佛教更重要也更深刻的见解在于,真正的快乐也不在于我们的主观感受。
其它偶得
奢侈品史上常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后会成为必需品,而且带来新的义务。等到习惯了某种奢侈品,就开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接着就是一种依赖。
在现代西方学校里,老师和家长会告诉小孩,受到同学嘲笑并不用太在意,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别人不见得了解。
事实上,真正最知道当时情况的人(也就是活在当时的人),正是最看不出历史走向的人。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直到今天,情况仍是如此。如果当时拜占庭军队能够抵抗住第一波猛攻,伊斯兰教很有可能至今仍然只是个边缘的异教组织,只有一小群的信众。历史一再让我们看到,许多以为必然会发生的事,常常因为不可预见的阻碍而无法成真,而某些难以想象的情节,最后却成为事实。
人类在自然选择的影响下,就算对个人不利,他们也会选择要让基因继续流传下去。大多数男性一生劳苦、终日烦忧、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战斗,就是没办法享受一下平静的幸福。我们比较容易体会个人的辛酸,而不是人类整体的苦难。
正如尼采所言,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几乎什么都能够忍受。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
小结
很惊艳的一本书,对人类整体宏观层面的讲述让人有登高望远,心胸为之开阔的感觉。可惜我只是一个小市民,读书更想用来解决一些更加具体的问题,所以将它定义为“闲书”,这一类书,以后偶尔读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