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人相处,调合声色。

2020-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泉水与树_

                          1

        这两天通过朋友的推荐,在樊登读书这个软件上听了一本书《非暴力沟通》。时间不长,短短一个小时左右,便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因为家里的人,包括自己,容易犯一个错:对亲近的人太陌生,对陌生的人太亲近。

        总的来说,在家人相处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尽管我们这个大家族相亲相爱,但是相处起来却没有想象中的舒坦。总结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好好说话。写出来并不会觉得丢脸,我们就是在这样吵吵闹闹的家庭中成长,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吵不散、打不散的家庭。不过最终目的是正视这个问题,至少在我个人、我的伴侣、我的后代身上,不希望再重蹈覆辙,总是闹心!

                            2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根据自己的心情,表达负面的评价,而不是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认知圈,更不愿意接纳不一致的观点。

        记得有一次一家人一起吃饭,爷爷盛汤太满,难免有些洒出,这便引起了爸爸的极大不满,爸爸便用责怪的语气说道:“ing~(语气词)你就不能泡少点吗?一辈子都是这样,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一桌人的好心情就被这样一句话扰乱,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大到爷爷住院在医院吵架,小到晚辈之间相互呵斥指责。爸爸对老人的爱家庭的付出,我从不怀疑。但是如果爸爸能够柔和,哪怕是正常一点说:“你泡少一点,待会儿洒了”,也比这样横空一句呵斥强。这样的态度和对待客人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有时候我在想,或许我们不要那么亲近,相处起来是否会愉快一些?

        因为这些问题,我也常常苦闷,因为道理都懂,做起来却不容易。返回深圳之前,我去奶奶家看望了老人,没想到奶奶听说我要走,眼眶一红,声音就开始哽咽,不住地用手擦眼泪,我也十分心疼。奶奶除了表达对我的不舍,还跟我埋怨了生活中各种大事小事。其实那一刻我知道再多的语言也无济于事,即使我能明白奶奶的真正需求,不过即将远行,我却不能做到什么。

        如果,奶奶能在每一件事的处理上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就好了。在她身上,我总是看到一个“既不情愿又情愿的牺牲者”的形象,痛苦不堪。但奶奶那一辈,有太多的苦楚不为我们所知。比如下大雨扛着猪走30里路,只为一家人的生计,很多细节我不都忍心回忆下去,那样的记忆太痛了、太重了。当下,忠诚、安静的倾听者才是我最好的角色。

                              3

        前段时间看了海蓝博士的书,其实两本都有相通之处,融会贯通,可以尝试在沟通的过程中,首先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其次,可以尝试在谈话中,努力寻求别人的需求,站在心理层面理解对方,在行动中尝试满足对方。

        总结一句:先理解,再寻求,最后给予。

        即使最后的结果不是自己期望的,也可以坚持求同存异的心态。那么,就努力一下,和家人相处,调合声色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