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听课(37)听周其星老师《在离别的时候》
一、神秘的六楼,我们终于来了
神秘的六楼和预想的怎么样?上来的心情如何?(大开眼界)多个学生交流。
引出之前写的诗歌《童年的遗憾》,讲述到六楼上课的缘由。
二、告别的时候到了
回学校和回母校的区别是什么?学校就相当于孩子的母亲。
读:据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同桌、同班、同学校,上辈子付出了多少努力呢?
出示网上寻找的相关离别语句,学生读。(营造离别的氛围)
读一句,学生交流一次感受。(重点关注每个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思考还是很有意义)(16分30n秒)
三、最后一节语文课,我们要学会告别
你最想和谁说再见?学生交流。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想跟学校、某棵树、某个地点……(拓宽学生的思维点)这是一种仪式感。
学会告别就是学会说再见。
读顾城的诗
出示:有时候需要告别
有些人还会再见
然而啊然而 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
听李叔同《送别》写自己的告别,用诗歌表达,写自己最想表达的。
只要是用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就是一首诗。
学生交流,师反馈(写完了就可以读)
多个学生读,师评价,间接提出修改意见。
师读约翰·邓恩《告别词:莫悲伤》表达对学生的挽回。
三、送出祝福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奔向你的星辰大海!
周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深深地感动。周老师为了不给学生留下遗憾,把学生带到了梦寐以求想要来的六楼,由这个童年的遗憾引出到了要告别的时候。
接着,周老师出示网上寻找的相关离别语句,学生读,营造离别的氛围。在这个环节当中,周老师和学生轻轻松松地聊天,聊自己的感受,聊自己的经验,聊自己想说的任何事。
而后,再聚焦于本节课的中心内容:用诗歌表达离别。这个环节,周老师还是引用顾城的诗,再透过李叔同的《送别》烘托出离别的氛围,学生在音乐声中抒发着离别的情绪。
最后,周老师引出约翰·邓恩《告别词:莫悲伤》表达对学生的挽回,再送给学生祝福。
整节课,周老师没有刻意地营造离别的悲伤,没有刻意地去煽情,而是一步步地把学生带到离别的时候,让学生的真情自然流露。
这个学期,我也教六年级,或许我也要给学生上一堂这样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