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穿的力量-~记一元行动
今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微信群里了解到我们当地的一个公益组织,这个组织叫一元行动。倡导的公益操作方式,是组织每人每天捐一元钱,然后用来资助一些附近的,可以了解到真实情况的,需要帮助的人。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入了这个组织。通过一期期的捐款活动,我感受到了这个组织的魅力。收获了许多感动。在这个集体中,我越来越有归属感,我觉得这就是我想要参与的公益。
民间公益一直举步维艰,层出不穷的负面报道也让许多人心存疑虑,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也只是想先试试,如果名不符实,那么我就会坚决离开。然而,一元行动让我看到了民间公益的力量。
一元行动目前已经发展到2000多人,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立组长及副组长,而每一组并没有因此而分裂,仍然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方便管理而进行了分组。每一组的负责人都是无偿地在替大家做服务,为爱心人士及需要帮助的人们搭建一座座桥梁。
每一期的捐赠,一元行动小组都会就近派人去调查情况是否属实,保证每一笔善款都能用在刀刃上。
前段时间,梁河县一个农民在劳作时发生了意外,两腿需要截肢,受到了全州人民的广泛关注。我们一元行动也不例外,立刻展开了调查,但是后来我们发现,通过媒体的帮助,他们家在两天之内迅速筹到了前期的手术费。一元行动的负责人广泛征求了成员的意见,认为我们还是把这期的钱先捐给不被大家关注的,同样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我看到了一元行动的决策能力。
今天,2016年6月16日。我有幸参与了一元行动第二十一期捐助活动。捐助的对象是一个一岁零八个月的小朋友。小朋友是景颇族,听他姨说,住院的这段时间,医生和护士们教会了他用汉语叫姐姐还有叔叔阿姨~
这个家庭,住在一个离县城很远的景颇山寨里,听医院里的医生说,孩子的妈妈和阿姨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一般都只吃开水泡饭,老实巴交的一家人,也没想过向任何人求助,到最后,在已经因为孩子的疾病欠下许多债务,并无法再继续支付医药费的情况下,准备带着孩子出院回家,放弃治疗。
年轻的主治医生于心不忍,于是替这个家庭找到了一元行动,一元行动小组在了解了孩子的病情以后,立刻对这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展开了调查,调查小组的伙伴们说,我们在描述一个家庭贫困的时候,会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而这个家庭,连四壁都没有。家里遮风挡雨全靠篱笆,唯一的电器是一个电灯泡,家里有三个小孩儿,最大的才有7岁……
请不要责备,不要质疑这个家庭是不是因为懒惰而导致了今天这个模样。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他们目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我特别害怕也十分反感那种帮助了别人还要去挖掘别人贫穷根源的做法。我觉得那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畴,让我们的帮助来得更纯粹一点好吗?
听孩子的母亲说,因为孩子对胶布过敏,全身都有伤,想先回家一段时间再来做手术,在医院工作的凌子问她:这个钱,是你拿着还是作为押金放在医院呢?这个年轻的母亲没有半点犹豫地说:放在医院吧!凌子紧接着说:你愿意放在医院最好,因为我们怕你们回去了以后挪做它用而无法向各位爱心人士交代呢。她很坚定地回答:不会的。
在我们一行6人的送款大使准备离开的时候,孩子的母亲,这个木讷的农村妇女居然走到我们面前一一跟我们握手道谢,接着竟然抑制不了情绪而泪流满面……
这不是我想要看到的场面,因为我不希望我们的帮助给病人家属带来一些难过的情绪;而这又是我想要看到的场面,因为我想要看到一个会感恩的灵魂。
凌子说,你别难过,等孩子长大了,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能伸出援手来就好了。
是啊,我们想要得到的,就是这么一个精神的传承。受助的人,不需要知道我们是谁,只要把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就好。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信奉团结精神,相信众志成城,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
我们一元行动,一人每天一元,每年365元,一个人无法去做什么事,可是当我们2000多人团结起来的时候,就可以为许多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能为许多家庭解决一些燃眉之急,这不就是水滴石穿的力量吗?
我们也许并不算富裕,但是我们目前毕竟生活无忧,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弱势群体,算是回报社会也好,成就自我也罢,不管怎样,多一点爱,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地美好是没错的。
很久很久以前,看到一篇文章里说,公益无处不在,只要做好身边的小事就好,比如,傍晚看到街边卖菜的老人,不要讲价,全部买走就好,能吃的吃,能送人的送人;看到找不到回家的路的孩子,送他们回家……我不知道这是谁最先倡导的公益行为,但却是我最喜欢的方式,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
这不是一篇宣传一元行动的软文,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才好。我们不打广告,也不打算做大做强,我们只想做好身边的一件一件小事,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留下更多的道德遗产,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