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力改变教育体制,却能与孩子一起创造奇迹”

2024-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花婆婆

最近在阅读罗恩-克拉克的《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每篇文章篇幅短小,介绍一个对学生的习惯要求,有习惯要求说明和案例阐述,来论证好习惯带来的好处。

起初几篇阅读下来,看到克劳克先生非常注重人际交往的细节,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彰显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有些细节要求是我平日里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比如,当回答对方询问后要马上加一句对对方的问候,“周末你过得怎样?”我们习惯有问必答,却很少想着反问回去,这一个小动作,会让对方感受到被关心。

书本中间部分,克拉克先生开始阐述他对学生学习方面的细节要求,这个部分对我震撼很大。过去对国外教育更多的印象是他们课堂的自由,似乎没什么常规要求。看到许多新闻提出我国基础教育课堂上对学生坐姿要求的细化,要求过高,是一种驯化,没有足够尊重到学生个性特点。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时候也不会太苛求学生的行为要求。

然而,阅读到这部分令我很是诧异,这个美国优秀教师是如此在意学生课堂上的姿势、眼神、回答问题的句式等等细节,读课文的时候,时常抽查下面的学生能否接上别人阅读的句子,完不成当天的作业被留校,不能主动向老师讨奖品,否则取消奖品发放,不能对作业发牢骚,否则增加作业量,不能将零食渣掉落桌上,不允许课堂上随意讲话,他说一个字,教室里马上能完全安静下俩,否则将剥夺学生讲话的权利。他说,如果你没在教室里立这些规矩,又想达到类似的效果,那教室肯定要变成动物园了。

这些是不是很颠覆我们对他们课堂教育的认知,要知道,有多少影视剧中显示他们基础教育课堂的自由度有多高,随意交流,吃零食,做小动作。然而,真正的教育者一定是重视课堂的常规教育的。

克拉克先生很有“训练”的意识,尤其是学生将要进行一场从未有过的活动,大型的,公开的,他必定会提前安排排练,给学生创造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他们事先操练一番,熟知活动的要求,得以行为达标。比如,要带学生乘飞机去其他城市,他会在教室里将椅子拉成飞机内座椅的样子,让学生学习乘坐飞机时,如何与乘务员、其他乘客互动。

学校有大型活动,他会提前带学生去会场,在指定的座位上坐下,脸朝前方,手放膝盖上,不能放在扶手上。你以为这样就好了,克拉克先生竟然还会在学生座位周边做各种捣蛋行为,发出怪异声音,叫名字,扔纸团,吸引他们注意力,影响他们,以此要训练学生无论如何保持注意力,保持安静。这举止很逗,又很让人佩服,身为教师,真的将教育的细节落实到实处。因此,他们的学生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哪怕坐在最热闹的会场中间,也能保持安静。

在许多细节要求上看出,克拉克先生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凡事都提前预设,提前做功课。教师想周到了,学生得到的引导就更全面。

55个细节要求,有许多我不曾注意到的,作为一个成人,读来也很有收获。关键还是得要有实践,否则读过遗忘,一阵风而已。

很早以前读过的一本书上有介绍查罗恩-克拉克,是脑海里留有印象的美国教师之一。也看过根据他的故事拍摄的电影,激情澎湃。昨日上网查了他的信息,看到一篇采访,读来有趣,摘取复制如下——

                                      生命如此美好,没有理由不爱

  新京报:很惊讶,你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成为一名教师,而不是出于职业梦想。

  罗恩:是的,我从未想过成为教师,年少时唯一的梦想,是周游世界,去陌生的地方看陌生的风景,去冒险。我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爱,到处走走,让我觉得既充实又美好。不料我在罗马尼亚吃老鼠后中毒了,只得回家疗养。

  母亲要求我停止疯狂的冒险,找份工作。而当时,我们家当地学校有一位老师去世了,我满怀迟疑,踏入了那座学校。发现孩子们在学校里,像萎蔫的植物一样,一个个耷拉着脑袋,郁郁寡欢。我就想改变他们的状态,让他们重返孩子应该有的快乐、兴奋状态。我想我一定能做到,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于是,我就成了一位老师。极其偶然。(潜意识中有一种使命感吧)

  而这就是我,乐于去实践偶然造访内心的想法生命短暂,我不愿意留下遗憾。(喜欢这句)

  新京报:如果请你反观自己,你觉得自己身上哪些特质,正是成为一位老师所需要的?

  罗恩: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乐观积极,对人对世界都充满善意,始终心怀希望。教育首先是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我觉得,一位老师最不可或缺的品质,就是对世界的热爱,如果老师自己是积极的,对任何事情都有探索学习的热情,他就会把这种状态传递给学生。若是相反,他就会教出厌学的、不快乐的学生。(身教重于言教,人格魅力从来都不是靠嘴说的)

  课堂应该是另一个美好世界

  新京报:发现你一直在传递一个观念:热爱生活,享受生命。但正如你观察所得,中国社会生活里有一种忧伤,大家都在努力获取为一份体面生活,步履匆匆。孩子们也相应承受着一种无形的压力,变得焦急。如果你置身中国,你将如何面对这样的状况?

  罗恩:生命如此美好,没有理由不爱生命。无论在怎样的社会怎样的时代,人所拥有的,是转瞬即逝的生命。即便我置身于一个充满焦虑的社会,我生命中那些重要事务的秩序,并不会发生改变。(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改变我能改变的)

  想想吧,如果生活非常不堪,作为老师,走进教室就关上门吧,把那个喧嚣的世界挡在门外,微笑地面对孩子们,和孩子们在小小的教室里创造出另一个世界,充满活力的、美好温暖的世界,每个孩子都应该快乐地生长,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剥夺孩子成长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新京报:教室不是世外桃源,孩子们总有一天还是得直接面对社会,你与他们在教室里所创造的美好世界,在现实面前会不会脆弱得不堪一击?

  罗恩:哦,我想你错了。人不可能脱离时代而生活。虽然我们在教室里创造的世界,与现实不同,但多少有着现实的影子。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的,也是关于这个世界的讯息。重要的是,我们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陪着他们积养更好的品性。打个比方,如果现实是必然会落在每个人身上的锤子,那么课堂里的美好世界,就是厚厚的棉花,可以缓冲现实的压力。(生活有悲有喜,有苦有愁,没必要天天苦大深仇的,心中有芳香,眼里必然有美好,再糟糕,也能看到好的一面,此为悲痛之缓冲)

  学习是人性深处自发的欲望。(学习本身是愉悦的,尤其是不带功利心的学习。获得感胜过所谓的好评。)

  新京报:谈谈让你心怀感恩的经历吧?在那些你所感恩的事物中,总有那么一些东西塑造并支撑着你的生活理念。

  罗恩: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小时候家里虽然清贫,但是父母从来没有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忧虑重重,相反,他们是天生的乐观派,总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激,并不断为生活增添新的梦想。他们让我知道快乐幸福的生活,并非需要以物质为基础,重要的是心境与希望。(我查找就是为了想看看他的原生家庭是如何的,能够到处旅游冒险,以为家境富裕,原来也是普通家庭出生。他对人际交往那么多的礼貌细节是如何习得的,是周游世界与众人打交道自己悟的,还是父母从小教的?他对学习诸多的理解是源于自己的亲身经验,还是对学生情况的思考研究所得?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的幼苗,影响多大呀。我们各自种下了什么样的幼苗?)

  我也感谢我的一位学生。我有幸见证他的成长,从一个小男孩长大成为一个大小伙,从我的学生,变成我的同事,他说他被我感动,希望成为像我这样的老师。这让我深受鼓舞,教育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影响总是相互的)

  新京报:关于你的电影《热血教师》,很多人为你的宽容、爱心、责任感而感动。这个电影的后续故事,是你所创办了罗恩·克拉克学校,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来开展教学,很激励人。你觉得你在教育领域的成功,可以复制吗?

  罗恩:我非常希望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那么就有更多的孩子可以告别枯燥的课堂,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本《The End of molasses classes》(中译本名为“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就是《热血教师》的续集。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与努力,探索一种更好的教育模式,为大家所共享。现在我的学校是开放的,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取经学习,没有机会来的老师,我希望他们能从我的书中汲取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学习其实是人性深处自发的欲望,没有一个孩子不爱学习。老师要做的,就是去激发藏在孩子们内心的这种渴望。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么根源可能就是在成年人身上。作为教育者,如果他们自己真正热爱生命,他们就会爱自己的学生,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呵护他们,重新发现孩子们的活力与生机。

  我想,并非每个老师都非得像我这样,但是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