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5/21
一、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标准是什么呢?
每个孩子都在追求优越感。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
那么这一工作该如何进行呢?区分追求的方向究竟是有益还是无益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这一标准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利益。每一个值得炫耀的成就都是符合社会正向价值观的。
想想那些我们认为的高尚伟大的壮举,这些行为不止对壮举的创始人意义重大,对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教育者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或者说,要加强孩子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否则,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会偏离社会价值观,最终演化为问题儿童。
二、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结构会怎样?
由于人们难以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结构,这就使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是连贯一致的。生活中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就会慌乱恐惧,而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会把问题出现的原因归咎于自己选错了路。
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他们就无法从消极的经验中获得积极的教训,因为他们并不理解问题的真正意义。因此,有必要教导儿童不要将生命中的经历看成独立事件,它们在生命中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事件都是存在于自己整体生命的背景之下,孩子想要解释当下的事情,只有将以往的事情联系起来才能得到结果。孩子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了解自己步入歧途的原因。
三、重新认识【懒惰行为】
在进一步探讨有益的优越感与无益的优越感追求之间的差别之前,首先应当谈一谈一种似乎与我们的理论相矛盾的行为,即懒惰行为。
从表面上来看,懒惰与“孩子天生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需求”的观点相互矛盾。
事实上,懒惰的儿童正在享受懒惰带给他们的好处,他们不必背负别人对他们的期望,即便他们没有什么成就,别人也不会过分苛责他。因为他不愿意努力,所以总表现出一种无所事事、松松散散的样子。但是他的懒惰却成功地吸引了别人的关注,至少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很多时候,懒惰只是孩子缓解自己处境的一种手段。
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无所建树归咎于懒惰。这样一来,大家不会指责孩子愚笨;相反,孩子的家人通常会说:“这孩子如果不懒惰,就没有他干不成的事。”相比于愚笨,孩子还是更喜欢懒惰的评价,这对于没有自信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安慰。此外,这个似是而非的“如果句式”——如果他不懒惰,他什么都能干——抚平了他们毫无成就的挫败感。这类孩子一旦通过努力取得了某些成就,就会和他之前的毫无建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获得极大赞赏。
因此,懒惰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小心思”。懒惰的孩子就像走钢丝的人,在钢丝下面有着一张保护网,即便他们掉下去,也不会受到伤害。简而言之,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通过考察,我们会发现当前的教育方法对懒惰的孩子无计可施,这些方法刚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人们越是喋喋不休地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越是合他的意。人们为他操心,不断地责骂以至于转移了人们对他的能力问题的关注,而这正是他所期望的,对他来说,惩罚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