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六“梦想早读会”作业彭小六私密群日更计划

学习《精进》,精进未来

2017-03-09  本文已影响124人  子兔君

文/子兔君

《精进》中主题有七个: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在深度学习这部分提到——建构思维,即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来,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地调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在主动性目标的指引下、在丰富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头脑中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

如何进行呢?采铜老师提出要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思考: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哪些相关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称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这里通过《精进》书中时间主题的“两种未来视角思维差异”为例,以个人观点对上述4个问题进行阐述。

研究时间的心理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1988年,以色列心理学家伯曼和美国心理学家特普发现,人们对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事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也就是说存在两种未来视角。

远期未来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于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远期未来视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

面对问题时采用这两种视角各有利弊。做远景规划时,人们通常会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从价值和意义来看,这些远期目标的设定并无不妥,但是往往会缺乏可行性。而对于尽在眼前的事情,人们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但这种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她会让我们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采铜

1.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已经具备的知识?

在之前的认知里,只知道粗略地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清楚未来还可以细分为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在李笑来老师的订阅专栏中,他经常提及“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而此观点被牢记在心。现状是过去的累积,对现状的不满是因为积累的不够,而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要努力好每一个当下。

可究竟以何种思维去活?活在哪个未来?这是在学习《精进》前不曾问过自己的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自己目标明确要成为一位媒体人,可是对于学习网络营销课程进度始终进展较慢的原因,因为没有以正确的思维去分解目标。

2.我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对于自己认知中的“未来”进行了重新定义,分为“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由此,对于“未来”这一概念进行了补充,了解两者的优势与弊端后,更加明确在具体实施中该如何处理两者关系并如何设计实施的可行路径。

开始学会做“五年设想”让自己用情景化、具体化的方式来构象远期未来,把时间拉近到眼前,从而更好地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提醒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近期未来视角下的“抄近路”心态,正面迎接挑战。

3.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能够轻易获得?

百度百科解释:未来,是从现在往后的时间,是相对于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刻而言的未来时间,它是一个时刻,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从时间概念对未来进行阐述,这是一个相对概念,那么对于近期和远期也是相对概念,我理解的相对,是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概念差异十分巨大。

心理学家对“为什么随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做出阐述,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1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即20%;而对50岁的成年人来讲,未来的1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人生的1/50,即2%。所以,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觉得时间运动越来越快。

由此来看,当未来用时间来定义时,它必然是一个相对概念,所以近期未来与远期未来对于不同人群它的概念也要进行相对调整,进而采取调整优化后的行动。

未知领域

4.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不能够轻易获得,需要长期探索?

很想知道,为什么“五年设想”是一个实用技巧?而不是三年或是七年呢?这五年的时间,思维转变并经刻意练习所得的心理表征是如何?是否有实验数据证实此观点?五年后对于一项特定技能的掌握,此技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加强的动作训练还是抽象的概念?

对于这样的概念,我想也不能单纯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它在此过程中不只是单维度的变化,通过刻意练习改变元认知提升心理表征的过程本身就是多维度多空间的结合,所以,值得我们长期深入探索下去。

深入思考、剖析观点的过程,就像是剥洋葱。

剥洋葱

每一层洋葱看似相同实则不同,层层深入剖析,一探问题究竟。

信息融汇在同一个空间,却又分层;单层弧形信息看起来不相交,从外观来看又是一环套一环;

剥到葱心以为寻到了答案,结果却面对着空心,放空思维重新审视:

洋葱从何而来?我为何要进行剥洋葱的动作?它的价值在哪里?得到了什么?

此后,认知中不断地重复着“剥洋葱”的动作,认真体会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