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多看透世故,才能保住学生的天真/寒假小打卡工作反思
开学啦,我的寒假工作也及时收尾,各种通知,交接工作,还有自己填好自己挖下的坑——寒假的语文自发工作-小打卡-收尾。
做完了发现,有考虑到的,有无形中忽略的,要反思一下。
我为什么要做这事?达到我的目标了吗?
最初动念只是因为布置的寒假作业很少,并且,知道自己开学后没法进行检查反馈,设置一个实时能观察反馈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是更有效的。那只能是线上打卡的形式了。
不喜欢微信群打卡,会浪费很多时间在统计上,也会给家长造成信息过多的打扰。找了下工具,朋友给我推荐了小打卡程序。
设置的任务一天来说很简单,每天坚持很难。(30天坚持做一件再简单的额外的事对于大部分成人来说都很难)读课文也可以,课外阅读抄写好句子也可以,写一段日记也可以。
正式实施的时候,我的目标一是看看在鼓励但不催促的情形下,班级与学生是什么样的情况,二是给一部分愿意努力的家长孩子一个平台(毕竟人都需要外界的肯定),三是试验下这种新形式的学习对我们的家长孩子是否有效,如何实施,总结点经验,看以后的教学工作能否用上。
现在自己看来,目标都实现了。
做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
①花费的自己的时间并不太多,每天10-20分钟,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就可以完成,心情还比较愉快。不然没有钱没有鼓励的额外工作有几个人能做下去呢?
②自始至终,都强调“主动参与”:明确告诉学生和家长自由参加,从来不催任何一个学生打卡。
这一点很值得讨论。
开始之前,和朋友许娟聊过,她带一二年级,每年寒暑假发动了家委会,像我们平时做成人的社群运营一样花式催打卡,老师和家长自然是极累的,但几乎达到了全员每天百分百完成。两年下来,班级孩子基本都养成了阅读习惯,每天写完作业都会主动阅读。(当然还有他们学校本身每周开阅读课的作用)
我为什么不照做呢?
首先,家长的认识是有区别的。
愿意为课外书付钱的很少,(与很多孩子聊过,普遍的看法是一本书20块钱很贵,爸妈不怎么舍得给孩子买孩子想看的书。)能主动培养孩子预习读书的很少。这种情况下,我要是要求都参与,带给他们的是额外的压力,得到的大部分都是怨言。
其次,孩子所处的阶段和老师的处境不同。
她从一年级带起,家长可塑性强信任度高,孩子也正处于有精力培养习惯的阶段。我中途接班,现在孩子已经高年级,家长孩子的关注点都在提升分数上,希望马上就能出成果,对于这种不痛不痒的习惯养成作业是不感兴趣的。
最后,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单个老师凭什么有权利以“为学生好”的名义剥夺学生本该休息的假期时间呢?
③从打卡中观察到学生的心理活动,有趣得很。
新一代的人天生属于网络,在打卡里看得到各种学生另一面的性格,和平时规矩严肃的课堂上表现很不一样。有时为他们成熟的思想而惊叹,有时为他们搞笑的语言而开怀,有时又被他们真切的话语所震撼。算是逮到一个机会更了解自己的学生了吧。
连潇君都要求我重新把他加进去窥屏,我们一起讨论学生的打卡,还蛮欢乐的。让他多了解各种孩子,以便以后带小绿萝能更淡定,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吧。
④完整经历了线上组织运营一个小训练项目的过程,增长了线上管理的经验,新get了海报制作技能。
活动策划,活动宣传发布,活动跟进维持,活动总结,这个过程还蛮有意思的。基于我们会长期面对的大班额和越来越年轻的家长,线上教育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强有力的补充部分。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不过为了防止学生近视,我还是偃旗息鼓比较好。
手残党的我为了给学生正式感,花了两天学制作海报,感谢侠女不辞辛苦带我这个小白。哈哈,虽然做得不是太好,但总算get一个新技能。人啊,都是逼出来的,一年多来我有那么多机会学都不愿意,最后还是要用到这个就学会了。
可见实践才是第一生产力,脱离实际的教学注定难以成功。
总结颁奖是临时通知的,家长学生都不清楚我要干嘛,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人唱独角戏。不过也没关系,这只是一次练习而已,我想大家都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新形式。反正我尽了我的努力,就可以啦。效果还不错,触动到一个是一个,就算只能引发一个人的主动思考就是成功了。
我忽略了什么重要的事?
①本来设置了学生的点评小分队,但没有考虑到这些学生面临的挑战。他们也是新接触,自己要完成打卡,还要点评,力不从心。
更关键的错误,没有取得他们家长的帮助,不清楚他们的时间安排(小孩子其实没什么自主的空间,何况要用手机,都要看爸妈的),导致完全没法进行,不了了之。
出现这个错误是我没有考虑到线上线下的区别,平时在校指导孩子做更难的事他们都能完成得很好,我就误以为他们个人能力很强,根本没考虑到线上他们要面对的问题不一样,我也没法实时指导。
下次有类似的活动,一定要谨慎对待,不仅要挑孩子,更重要的是挑选能理解我的措施能帮忙指导孩子的家长。不然就不做。
②本以为说好了主动参与就不会给不参加的家长孩子压力,但其实还是会有一些。
大部分孩子起初都有参加,没有人督促,懒惰了,后期看别的坚持下来的孩子又眼红又不开心。(孩子和家长都没有说,但我从各种蛛丝马迹中可以感受得到)
怎么说呢?这其实就是真实的公平的世界啊。
我只字不提那些没参加的,就像我们从来不报分数低的孩子的分数名字,可是,难道其他人就感觉不到了吗?
就像,没人提我的工资,指责我只挣这么一些钱,难道我就不清楚自己挣钱少的事实了吗?
事实永远是事实。马太效应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人与人的差距本身就会越来越大。这是客观规律,并不是我不弄这个活动就可以保护所有人的自尊心的。
我做这个活动问心无愧,无可指责,只是毕竟不是学校的工作,一不小心,就会做多错多,吃力不讨好。
我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我想,这也是大部分老师不愿意多做的原因吧,不明事理的人太多了,解释不过来。
这事做完了,有哪些后续的影响?
①有几个孩子在这个活动中成长了很多。
得多看透世故,才能保住学生的天真/寒假小打卡工作反思 得多看透世故,才能保住学生的天真/寒假小打卡工作反思看着他们慢慢培养出主动性,能自己给自己设置目标,自己鼓励自己,真的很开心。每个孩子都会变好,但不会是在同一时间,也不会是用同一种方法。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耐心等待,提供各种平台方法。每次努力,只要能让一个孩子变得更好,就是成功的。
更何况,其他孩子也并不是没有成长,他们心里会受到“煎熬”,会有“改变的欲望”累积,累积到足够程度了,在某个契机下,他才会真正有面上的改变。
教师和家长要是了解了这个规律,就会平和幸福得多。
②好事的不好影响
看起来我是做了一件额外的好事,得到的也都是称赞和感谢,其实,这事对我自己有些不好的影响。
如果有两个孩子,其实水平都差不多。A平时总是吊儿郎当,10次都考60分就好,突然认真起来考了1次80分。而B呢,平时就很努力,考了10次80分,偶尔一次想偷懒,考了60分。
谁回家会挨批评呢?
如果我们诚实一些,现实生活中,B挨批评的可能性更大。
可是,11次考试,明明A的总分才680,B的总分是860。何其不公平!
这是因为,人们对B的期望值更高,他一旦做得不好,反而会受到更多指责。
那我呢?
相当于主动提高了家长和孩子对我的期待,以后稍有考虑不周,或者精力不够,或者就是想偷下懒,如今受了多少称赞和感谢,将来就要受多少指责和误解。
显而易见。
什么情况下这个规律会打破?
碰到真正明理的人。
概率高吗?
哈哈哈。
那我为啥还这么做?
能考80要刻意考60,也很累。更何况,分数是给我自己看的,我既然想通了这个道理,今日的“捧”不会放在心上,明日的“摔”也不会放在心上。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我只管做我乐意的事。
不要觉得教师该时刻为了孩子着想,那不是“负责”,因为超出了工作范围工作时间的工作,不是教师的“责任”。
也不要觉得教师多做了工作就有多伟大,这只是自己乐意,指不定还影响了学生愉快的个人生活呢。不能道德绑架学生和家长,非要人家觉得你特别负责。
一切不过是自己选择的,一颗真实的❤而已。
做清官的,要足够聪明,才斗得过贪官保得住自己的清誉。
做老师的,要足够聪明,才保得住自己和学生天真的心。
Ps:说的好像很冷酷似的,其实心里很开心的啦!只是开心也还是要镇定,毕竟,世界那么复杂,从来不美好,美好的只是看清了还愿意努力创造的心灵,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