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公司必须警惕KPI有感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张小龙:公司必须警惕KPI,感慨很大。
微信对KPI的警惕举了一个抢红包的例子:微信的策略是思考,帮用户更高效地抢红包,而不是做出一个非常漂亮的数据。
如果完全用KPI来考核依据,员工就会为了让数字变得很大,让更多的用户抢更多次数,花更多的时间在产品上,最后的方法就会变成让用户抢100次才抢到红包,
不同的目标,产生的结果不同。花尽可能少的时间抢到红包,是最令他愉快的。但是这么做,数字上不会非常好看,但赢得了口碑。
这个让我想起了某宝前年做的集五福的反例,它让我们在过年的这段期间,用手指不断的刮福字,刮福字的时间周期和次数多达上万次,到了令人发指的阶段,过年都没法过了,它一次性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让别人在开始了就不想结束的情况下,为了集五福,浪费了每个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眼睛和手指都用力过猛,最后集全五福的几率很小,让用户感觉很受骗的感觉,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做了非常多无聊的事情,即便是像中彩票集全了五福,也才千元奖金,真心感觉很傻,这一波后,不仅没有起到长久的影响力,反而赢来一片吐槽,这种游戏,不会长久,产品没有持久的动力而是做了很多数据而已。
把用户放在首位,光靠KPI测不出来,但是不靠KPI呢?好像也不是很切实际。
我们用了这么多年的KPI,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下面的人为了KPI做事,老板又不能只看KPI,但是老板不看KPI而让员工以什么来考核呢?
之前在上组织理论和组织设计的时候,课前秀曾经有个例子,ABC三个公司分别对应一个考勤制度严格上下班必须严格打卡,一个没有上下班考勤制度,可以自由出入,另一个都可以不来公司,或者带孩子和宠物来上班。
这些都是组织的范畴,但是以我们公司目前的阶段,我们尚在A公司,还有专门的人管理考勤制度,每个星期公布考勤,缺勤或者迟到早退等次数多会被通报批评,每个星期的周报,每个月有主管考评员工等级,季度有季度考核,年度考核,这些都离不开层层上报的考核指标,每周每月每季度的考核表,感觉已经失去了很多意义,我们敷衍的填着数据,主管其实也不是看这个数据来着,还是对平时的经验考核大家,这种拍脑袋的考核和数据的分离,已经让数据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作用。我相信不止我们公司,其他公司也都有各种各样的考核指标。这种指标顶多算是一个自我对考核周期内的一个总结。考核的指标如此之多,各个单项的指标如缺陷数,需求数。如果这一年我们做的模块包已经够多,没有精力做需求包了,但是考核里面需求指数就会不达标,我们还是要在最后赶进度,导致每个项目都要赶进度和数据,每个项目都做的不够好,考核指标只增不减,新增的业务就有新增的指标,老的考核不能及时较少或者分配,人员压力增大,疲于完成考核目标,却没有时间思考能改变我们效率的事情,
其实我自己反思了很久,我不做那些考核目标上的事情的时候,把多余的时间用于思考怎样增强效率上,我想这个作用比单纯完成指标要更有意义,而且对员工增强兴趣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有显著作用,我个人的考核成绩减少了,我对团队的帮助更大了。
以往我每个季度都是优秀,年度优秀,今年第三个季度开始,我没有关注个人的突出了,我把我所有的知识,思考和方法,在小组内无私分享,讲述怎样做到自己轻松,并且技术上干货,业务上整理,做成短视频,上传公共目录,开放给所有人。在主管会议上,当别人都在吐槽跟开发的种种恩怨的时候,我关注我们能怎样改进,关注提出有效解决办法,而不是增加吐槽。我没有优秀的考核成绩了,但是我在自己小组内赢得了口碑,并且帮助了我小组成员的进步。并给她们提供了这种思想,我为人人,就是人人为我。
反观我现在所处的行业和岗位,必须要有一个目标奋斗,特别是我们已经是最基层的部门,离高层决策领导的距离甚远,基层由于信息资源等种种因素达不到那种全局的高度,不能自主做出最好的决断,即便我们认为做出了最好的选择,也未必是老板关心的问题。我们到底该不该整齐划一力往一处使,还是说现在到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各自发挥的地步了?一个公司的事业也好产业也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必然已经出现高度细分专业的部门或者职业,这些分工在以前来看,确实能高效的发展,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有自己的积累有自己的竞争力,但是自从互联网改变各个产业以后,破坏了行业的秩序,专业细分领域被打破,一个全能的人才比一个专业的人才更能获得成功。考核专业的指标不能很好的应用于考核通才的指标,是否是该进化考核指标?没有考核指标断然不可能的,怎么做好这个考核指标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