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情随笔每天写1000字

我与书和书店

2023-09-22  本文已影响0人  疏影0701

我与书和书店

20230923

1

昨晚做了一个梦,要去找铁西广场的新华书店,问了几个人也不知道,只能在街巷间穿行,寻找,最后还是无果。醒来就琢磨,似乎就再无法找到了。

2

对于买书的最早的记忆是小人书。我家住在现在的富工四街八马路,南行直走一站地,就是现在南十一路工人村生活馆后面的工人村圈楼,那里有一个买书的柜台,里面有小人书卖。曾经去过,不多,不经常。

3

记忆深刻的买书,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买书,是在上了初中,当时的班主任,一个女老师,记得是叫李香兰,跟我说应该让我家里给我买一套学习用书,大约有五本,数理化的,回家就和父亲说了,父亲也想办法给买了,很厚的,绿色的封面。

4

自己选书,大约是上了高中,父亲带我去铁西新华书店,我选了几本,是父亲交的钱。

5

真正的自己买书,是在上了高中之后,不只是铁西新华书店,也去太原街的书店,大约也都是与学习相关的,以及科普类的。

6

铁西新华书店是在新华街上,七路和八路之间,路东。书店的南侧是一个学校,北侧是一个电影院,之间有一个饭店,叫馨香包子。

书店很大,至少有两层楼,有文学的,有科技的,也有其他的。不过这个书店现在已经没有了,在这个地点的对面,路西,一个建筑的底商的样子,有一个很小的门脸,说就是原来的新华书店,也有二楼,只是规模和格局已非可比旧时了。

7

逛书店是要花钱的。那个时候没有开架,书店都是有柜台的,书是放在柜台里和柜台后面的架子上,只能目视着看书名,也可以问服务员有没有特定的书。选书之后,服务员会拿给你看,有时候也不给拿,怕弄脏了书。也就是说,书只能是买回去看。

小时候会跟父母要钱,也会在采买时留下一点,也就是几分钱。我有时也会去大姑家,走着过去,离开的时候大姑会给我几分钱,或一角几份钱,让我坐车,或买冰棍,这些钱我就会留着,买小人书。

大了以后,当然也是跟父母要钱,只是更堂皇一些,说是买书,自然也就给了。直到上班以后,才会有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当然,买书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8

小的时候,也只是去了铁西的新华书店,大了,上班了,也就能去太原街的书店。那个时候,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地域间的交流也不多,似乎也不要,人们的生活圈子完全可以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尤其是在年纪小的时候,也包括上班以后,很少有跨区的活动,当然别人可能不是这样的,太原街几乎是我能够抵达的最远的地方了。

太原街的书店更多,更大,书籍也更全。记得有三个:新华书店、科技书店和外文书店,这几个书店都是常去的,或者说只要去了太原街,都要去这几个书店逛。记得外文书店还有翻版的原版书,还挺便宜的。

9

后来又去大连上学,那里也有几个常去的书店,一个是天津街上的新华书店,一个是在中山路上的古旧(籍)书店。记得沈阳靠近联营的中华路上,也有一个古旧(籍)书店,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

10

上班以后,有时候出差到了别的地方,也会去逛书店,当然不是有意的,那个时候的街面上就会有书店,就会进去看看。像北京的王府井新华书店,商务印书馆,西单的图书大夏,还有大概是美术馆对面的三联书店。有一次在西单图书大厦,还赶上一次马未都签售。

11

后来这些书店就变了,一方面是规模变了,一方面是位置变了,再一方面是性质变了,还有就是变没了,消失了。

12

也不知道是从啥时候开始,书店逛得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即便是偶尔在火车站机场,也不再去杂志摊点了,也不看杂志了,也不看报纸了,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报纸。

13

开始的时候,逛书店主要是为了学习,尤其是上学期间。工作了以后,大约也是为了学习,为了适应,因为工作相关的知识,在学校里学的不多。当然也会有其他的,个人爱好的,比如照相的,桥牌的,篆刻的,很少有文学的,但是慢慢的,这些也少了,虽然后来文学的多了一点,但最后就这一点也没有剩下。

14

书的概念应该是很杂的,成册的、由纸张装订而成的、带有文字、图画和符号的,都可以叫做书。书有大有小,各种的式样,当然也应包含杂志,可能不包含报纸。通常书是要在书店里才能买到,后来街边上的报刊亭也可以买到。

15

新华书店慢慢的少了,甚至是没了,这样说也不尽然,至少是变了,没有了原来的模样,变成了书城,甚至别的什么。最大的变化是,书店开架了,即便是不买书,也可以在里面翻书、看书,并且还特地为那些看书的人准备了桌子和椅子,甚至还有吃食,有点像图书馆。书店里的环境很安静,也很优雅,有一点可以安放的意味,安放些什么呢,时间,心情,当然,只要你愿意,似乎什么都可以,比如情趣。

16

书似乎也是越来越多了,我说的不是数量,而是品类。比如想学C语言,那个时候似乎也只有谭浩强的版本,而现在,真可谓是百花齐放,有时候使得选择无从下手,不知道该看哪一个。

17

书多的另一个表现是,出书变得容易了,我说的容易,不是指的形式,而是内容,似乎也是什么话、什么观点,都可以说,也都敢说,并且什么人都可以,书不再是一个严肃的事情了。比如以前在讨论什么事情的时候,只要说一句这是书上说的,基本上就是定论,少有质疑,无可反驳。现在,这样的情况绝对是没有了,各式各样的说法、观点,让人目不暇接,无所适从,尤其是那些关于民生的一些事情。不仅如此,在那些需要有专门理论和技术的领域,也有这样的情况,使得原本对于书籍的认知和感受,慢慢的变得寡淡了,甚至有些失望了。

18

以前出书,感觉是在做学问,现在出书,却是在做生意。没有市场、没有效益的书,是没有存在价值的。套用一句俗语,没有人愿意花钱买的书,一定不是好书。换一个说法,只要有人愿意花钱买的书,不管他里面写了些什么,就一定是好书。

评价一本书的好坏和价值,不是书本身所表达和包含的内容,而是市场,这个世道就变了。

19

以前读书,感觉是在读学问,读心情,现在读书,实在是在读笑话,读八卦。

20

以前的书,很朴实,很深奥,感觉也很便宜;现在的书,很豪华,很简单,感觉却很昂贵。说的直白一些,只有文字,没有内容,至于有没有思想。最近因为读的不多,也还真的说不清楚,不过感觉应该是真的。

21

如果以香烟价格的变化,对比书籍价格的变化,感觉书籍的价格提升梯度远大于香烟的。可能有人会说,香烟是在生产,书籍是在创造,其实有些书籍的创造还不及香烟的生产,更实在,更有意义。

22

其实书还是有人买的,书店还是有存在感的,虽然说新华书店少了,但是特色书店却多了,但是感觉也是并不容易,更像是生意,靠某些情怀和噱头,在做一种别样的生意。

书,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承载的是一些别的。

23

听过一些有特色的书店,诚品书店,西西弗书店,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什么,这些特色书店感觉在沈阳不多。有意无意的,在沈阳也撞到过几个书店,感觉挺有意思的,比如西西弗书店、歌德书店。

在网上搜了一下,有些还真的去过,比如奉天工厂,也被冠以特色书店,可以打卡。

其实好多的书店并不配叫做书店,就是一个房子里放了几本书而已。就好比并不是有钱且漂亮年轻女性都可以叫做名媛一样,那些只是外表,只是形式。

另外,有些书店更像是会所,其面向的对象是有限的,在里面能做些什么,还真的不知道。

匠心书店、闪念书店、知舍书房、北岸书屋、奉天工场书房、奉天记忆城市书房、樊登书店、万花筒书店、呐喊书店、中信书店、从容书店、壹書文华、匠心书店、西西弗书店、北方图书城、歌德书店、新华书店、红色城市书吧、北岸书屋、96号城市书房、城市书房莫子山店、城市书房万达ONE店、奉天工场书房、中德国际社区城市书房、有间书房、北汤城市书房、新乐书房、知舍书房、首府未来城书房、拾光书房、崇山书房、江山风华书屋、水木书屋。

在这些书店里,有多少是原来意义上的书店,更多的是只经营一类或几类的图书品种。这样说似乎有失偏颇,也可以换一个说法。百货店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只卖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多也就叫一个食杂店,而不能叫百货店。

24

进入互联网时代,书有了新的形式,书店也是。在书籍数字化、电子化以后,纸质书被替代了很大的一部分。书店也是一样,网上书店,也挤掉了很大一部分的实体书店的存在空间。

孔夫子二手书店、亚马逊、当当、多抓鱼等书店,有很大的市场,是书店的另一种形式。

有趣的是,网上书店,也可以叫数字书店,更多的却是在经营实体图书。

25

有消息说,实体书店在没落,这应该是事实,但是这种没落,与网上书店没有直接关系。

26

书店的变化,视乎显示了一种别样的线路和轨迹,或许显示了文化的没落,亦或也在显示文化的衰微。

27

在我小的时候,百货商店里的确是有图书专柜的,那个时候,百货店并不多见,图书专柜里的图书也很有针对性,是百姓日常所需的,记得有小人书、有日历等,真正的图书是去新华书店购买的,那时的新华书店具有独立的空间,独立的渠道。

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不知道是人们对于图书的需求减弱了,还是什么原因,反正新华书店逐渐的在萎缩,似乎也失去了自主性,也失去了独立性,变成了寄人篱下、蜗居、偏置的形态了。不仅如此,书店似乎变成一种装点门面的招牌和点缀了。

在商超卖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时候,挤占了很多空间,原本应该是书店的领地,成为日用消费品的卖场。慢慢的,有些卖场觉得,书籍也可以进来,但是这些书籍的渠道或许并不是书籍原有的渠道,并且有些时候,这些书籍也是可以上称称着卖的。再到后来,在那些广场、摩尔里,也开始有一些书店了,这些书店的入住与经营,与那些服装、包包一类的商品一样,并驾齐驱了。

当然不可否认书籍的商品属性,但是商品属性只是书籍的一个属性,应该不是主要属性,而与一般性商品并驾齐驱,同场竞技,似乎有辱斯文,不知道这样一来,是书籍的回归,还是书籍的没落。

28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买书,或者再问一下,买书的人都是什么年龄段的。感觉现在,书籍有成为时令商品的趋势了,只是在上学的各个阶段,也只是为了上学,才不得不去买书,而一旦走进了社会,也就是时令过去了,需求也就没有了。

有的像多段婴幼儿配方奶粉。

29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变了,书籍不再是唯一渠道。这样的说法也可能是对的,但是也有问题,就是此知识与彼知识是不同的,不能同日而语。

30

有些时候,感觉书并不是用来读,只是用来看的。

31

我的书架里还有一部分上学时候的教材,以前偶尔还会看看,后来看的少了,现在则是完全不看了,因为我已经退休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