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治一家之诗,须看出其真面目来”
《历代乐府选评》是萧涤非的一本历代乐府诗选评集,包含萧涤非所选的对汉代至宋代共83首乐府诗的评注,萧涤非五首风诗的详细赏析,以及萧涤非整理的黄节先生讲解曹植、阮籍、谢灵运三家诗的课程笔记。
这本小书不厚,内容非常精炼,萧涤非的点评简明扼要、精辟到位,从整体到细节都很能抓住要点和精髓,给人启发。无论是对乐府诗体的整体流变过程的点评、乐府诗体变革关键节点的主要推动诗人的贡献,还是对单首诗及诗人的评价,都对读者大有裨益。
在划分历史时期选诗、点评每首诗的时候,萧涤非很注重从整体处着眼。这本小书被称为乐府文化的通史式解读,正因为所选的各时期的乐府诗能够连点成线,展示出乐府诗从汉代至唐宋的流变过程和各个时期的乐府诗体及其思想内容的特征。
从书中对乐府诗的时期划分,即可大致展示乐府诗的演变。比如,从汉初贵族乐府,两汉民间乐府,到东汉文人乐府,乐府主要创作群体发生了转移,从贵族经民间发展到文人。相应的,其创作内容自然也有不同侧重,因而,两汉民间乐府才出现了诸多表现民生疾苦的乐府诗。
萧涤非很注重乐府诗体变化的关键节点,选诗也注意包含了相关的诗作。
汉初贵族乐府中的《安世房中歌》,萧涤非在点评中指出,这首诗的价值不在于内容和描写,而在于变化《楚辞》的体式而创出了三言体与七言句。
对于因《燕歌行》二首七言之作而“以曹丕为七言之始祖”的观点,书中专门做了论述。对于曹植对乐府的贡献,书中从格调高雅、文字藻丽、音律乖离三个特点来支撑“汉乐府变于魏,而子建实为之枢纽”的观点。
对韦昭的贡献,书中明确指出,并不在其内容,而是“惟于乐府之中,首开填词一路”,而徐陵被视为“五律之鼻祖”,隋炀帝的《泛龙舟》与庾信《乌夜啼》可视为“七言律之开山”,书中也有专门评点。
以上这些例子中,大众对曹丕和曹植的诗作和成就知道得相对多一些,其他几个例子,则没那么多了解。萧涤非在《历代乐府选评》中专门选入并指出这些诗人的贡献,可见对这些乐府诗体变化关键点的重视。
除了从乐府文化变迁的整体角度点评外,在对具体诗作和诗人的点评上,萧涤非也总能三言两语点名特点和精髓之处。
书中对每首选入的乐府诗进行精要点评,而非详细解析。也就是说,并非如语文课本般从头至尾解说诗作和作者,而是从诗作的特点、意义或者作者的思想、贡献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值得关注的观点。因此,对每首诗点评的着眼点不尽相同,且点评多寡不一,简要的仅点评一句话,详细的可能解说好几页,点评涉及的方面完全取决于诗作本身的闪光点。
萧涤非对诗作和诗人的理解往往深入到他们的生平、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如同在附录《读诗三札记》整理的黄节先生课程笔记中提到的那样,“凡治一家之诗,须看出其真面目来”。
所以,在点评《短歌行》的时候,他不仅评价这首诗“语句自然,气魄雄伟,音调壮阔”,更从诗人的总体特点来评价,点出曹操乐府的特点,“其高处似纯在以气胜”,认为正是诗人的才干谋略和志气阅历,赋予其作品以超越常人的壮阔气魄和宽广胸襟。而这样的气象和风格,也是他人难于模仿的。
对南北朝乐府特点的点评,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南朝乐府《折杨柳》柔婉艳丽,而北朝乐府中的《折杨柳枝歌》写送别之情,没有南人作品的涕泪俱下的儿女之态,满是一股豪爽的丈夫气。北朝乐府写景的《敕勒歌》浑朴苍莽,就连写情的《地驱乐歌辞》《地驱乐歌》也都泼辣爽快、直抒胸臆,与南朝乐府《西洲曲》的风格迥然有别。
这本《历代乐府选评》虽然篇幅不长,但点评句句精要,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乐府文化和作品,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不愧是大师的点评。
2021.07.17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