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随笔散文

老妪

2023-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于佳_熹霁

      我的文字里有过两种老妪的身影。吆喝着卖10块钱一串缅桂花的老妪和身子被装木柴箩筐压弯成90度,还依然颠簸前行,不知疲倦的老妪。卖缅桂花的大概十年没见过了,她们总是把串着缅桂花的白棉线捋在手心上,在街口有红灯亮起的地方,走到车子跟前,渴望着车主买下一串。有的走到哪都带上着绣花背被里的小奶娃,有的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有的双手指甲缝里全是洗不净的黑泥……车里的人们,匆匆路过的人们大多会瞥一眼她们,然后消失在茫茫人海里;也有人停下脚步,沉浸在缅桂的幽香中拾得片刻清闲。


      我不经意间转头,竟看到另一个格格不入的身影。明亮的灯光下,先看到她素色花格纹样的毛帽子,紧接着是黑白相间的短发,然后是一件垂到脚踝的厚棉衣,最后是那双又脏又破的白球鞋。她的手枯瘦泛起皱纹,抖动的手背上血管清晰可见。她把胶水一点点的沓在三页纸的边缘。眼前的绿皮笔记本散落在桌上,除了泛黄的卷边,方方正正的钢笔字赫然翻涌在斑斑点点的纸页中。那是一本脱了胶的小本子,而这里,是北京海淀最大的邮局。


      “奶奶,你这个是要邮寄吗?”“嗯,要邮寄。”嗯,一口标准的老北京话儿。她接着粘黏她的小本子。随后,大大的邮政信封冒着打印墨水的崭新气息呈现在她手前,她不慌不忙的打开信封,安心地把旧旧的小本子装进去,像是给小本子安了家。她离开邮局后,一点点粘合起来的心意躺在信封里,不知到哪,不知寄给了何人。


      我太久没有见到这样的场面了。上次见好像是在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中,浪矢杂货店一夜复活,后门牛奶箱里穿梭着来自两个年代的记忆。拥有年代交迭的信封寄托着烦恼,问答,解惑,还有关于幸福的学问。解忧杂货店是我童年的梦,这样的相遇很温暖。上次听是在木心的《从前慢》里,他是一个在黑暗里大雪纷飞的诗人。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从纽约回故乡。孑然一身,单薄的衣衾,却裹不住炙热的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有人说,“从前的慢生活不仅仅是节奏慢,也是人与人间那份诚恳热忱,对待情爱的认真负责,以及生活品味的朴实精致。”尽在不言中的一切会在邮件里明了,在锁里珍藏。这样的交流很温暖。


      老话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这点我坚信不移。快生活高科技时代里,我们习惯于微信、QQ、短信,在5G网速和WiFi下“咻”一下,消息发过去了。的确是便捷快速的,但在聊天界面里,所有字都是标准的宋体或者其他字体。大数据时代,邮局越来越少,信箱消失不见,邮票用来收藏。“《从前慢》不是对现实的反抗,而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它是跨越年代的,所有人都喜欢的,没有年龄的隔阂。”一个人的笔触淋漓尽致的凸显,一笔一划里蕴含着情意,细读细品后读出来的含蓄之美都不会假。或许,它让我们更接近于真实。很多时候,我翻看以前的信件,或去故居博物馆里陈列在玻璃柜里的字迹,都总觉得过去的记忆在时光里铺了一条路,而我,曾经在这路上走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