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人》的一则故事—4

2020-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Xingle

忽然想起来之前在暴走中看到的一个事件:身患癌症的父亲为了可以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能好好的陪着孩子,每天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人们知道这件事之后又是声援,还有人捐钱之类。可是过一段事件,被人扒出来家里非常有钱,即使每天化疗可是仍然吃得下大鱼大肉……
类似的事件应该还有几次,最起码就我记忆中不在五指之数,何况我还是个对微博热搜事件不太敏感,很多事情赶不上热度,或者看到了也没有参与的“边缘分子”,很多事件在我知道之时已经真相大白,进入反响声讨阶段了。从这个角度看来,“迟钝”或许也不失为一个好处。

就我自己来说,我希望我可以永远离这种互联网事件,作为曾经互联网事件的受害者,我已经失去了对网络事件的真实性和相关机关的管控能力的信心。曾经为能赶上互联网技术进步潮流而感到幸运的自己已经切实的感受到了“娱乐至死”时代的阴霾。
“娱乐至死”的时代,带来的不仅是人们思维的停滞,还会有媒体为了争夺公共资源而设计的幕后操作。在互联网中,谁可以吸引用户眼球,各种资源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向他那里涌,微博热搜只要有钱就可以买,专业的文案写手,简书上一抓一大把,各种“公知”一个接一个出现。我越思考就越怀疑各种网络事件的真实性,越想就越感觉网络社区的虚无,有时甚至会感觉这种网络热点,不过是各种媒体和资本的角斗场,而人们的信任和关注度就是这场角逐的奖品……
曾经不知在哪里读到过一种有些阴谋论但是我觉得很现实存在的说法:“我们可能不会知道我们每天看到的究竟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别人故意给我们看的。”各种平台有太多的方法来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但我们沉醉于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时,我们完全了忽略的其他真正有用的,可以使自己得到成长的内容。而且互联网的内容太多了,今天苟晶这件事,用不了几天就会被人们遗忘,很多人开始投入到下一个“苟晶”的声援和声讨,这才是“娱乐至死”的意思吧。
放在苟晶这里,一起一落,可能也只是激起互联网世界里的一小片涟漪吧。

最后是水王的经典句式: 或许世界上根本没有苟晶,又或许人人都是苟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