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北大经济学课程笔记

中国经济为什么一定要“脱虚向实”?

2018-01-19  本文已影响50人  5534188846e1

这段时间,不断听到银政保三个金融部门大佬表态的声音,齐刷刷都是助力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坚决执行“脱虚向实”政策云云……那边厢,中国最大的评级机构大公国际下调了美国的主权信用等级,从A-降到BBB+,评级展望为负面。

这两条新闻究竟有什么联系?中国经济为什么一定要“脱虚向实”?这里的“虚”和“实”究竟指什么?其实我们看看大公国际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理由,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脱虚向实。

为什么要脱虚向实?

我们知道,美国基础货币发行的抵押物是国债,而国债是以未来的税收也就是财政收入作为保障的。美国中央政府2017年的财政收入是多少呢?3.32万亿美元。而其债务总额多少呢?20.5万亿美元。偿债来源和债务的比值超过了6。即便这样,美国政府今年既打算突破债务上限,又要减税,这一增一减,比值就朝着7去了。这是多么惊人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债务规模是其偿债来源的近7倍,哪个债务人那么有勇气认为美国政府具备履约能力呢?

但美国确实可以做到。怎么做?印钱呗。美元是世界货币,所以美国印钱可以发行到全世界,美国的债务也卖到了全世界,所以全世界帮美国备着债务负担,美国政府自然腰杆挺直。

这样的游戏可以持续吗?随着美国每年财政赤字的持续,这个游戏是有尽头的,即每年财政收入少于每年偿债利息的那一天。这就是大公国际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价的理由,也是我们一定要脱虚向实的原因。

大公国际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价

在汉语的语境当中,“虚”并不一直是贬义词,甚至在道家看来,“虚”具备“道”和“宇宙”的色彩。当然,更多时候,虚还是不太好,中医就把“虚”看成疾病的表征,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我们这里所说的虚也要仔细分辨,例如虚拟和虚幻就不一样。前者只是表明非实体的一种状态,而后者则表示不真实。美国的“虚”就体现在财富虚拟化。也就是说,美国的财富很多是金融系统空转出来的。想想美国2008年为什么发生了次贷危机?因为美国的投资银行为了谋取暴利,采用了高达30多倍的杠杆率发行金融产品,这意味着3%的违约或资产缩水就可以使一个公司破产。由此可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应该送给美国的银行家们。

说回国内。我国经济在2008年之前是黄金发展期,虽然期间也曾发生过忽冷忽热的现象,但是总体非常健康。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我们自己给自己下了猛药,此后,各种货币空转的现象就多了起来。既然资本市场能够让资金膨胀得飞快,又赚钱、又省力,银行为什么还要给实体经济贷款呢?于是,各类资金打着金融创新的名义,发行理财产品,进入股市放贷,通过伞形信托和配资平台放大杠杆,推动股市飞升……

结果呢?2015年的“股灾”大家都看到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盘跌去了35%,接下来几个月,又跌去了30%,不到半年时间,A股大盘整体跌幅超过60%,个股惨状更是触目惊心,这就是金融泡沫破灭的惩罚。前两年,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公司居然通过各种资金腾挪,计划利用高杠杆收购深市第一权重股万科,如果这个事情发生,那么实体生意确实不需要人去做了。

大A股遭遇股灾

房地产市场同样是这种高杠杆、高泡沫经济的缩影。2008年以来,一线城市的房价在高位的情况下又飞升了三倍。过去十年,只要攒够首付、贷款买房子、过两年再卖掉房子,那么就是人生赢家。这给社会带来非常不好的示范效应。谁还愿意踏踏实实工作?谁还愿意穷首皓经地创新?

这种钱生钱的游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脱离了实际的生产和服务。各类炒作都带有这个特点——脱离了实际价值。以前的君子兰热、邮票热,包括炒作葱姜蒜等生活必需品,炒黄金、石油等等,虽然背后有实物支撑,但是价格远远脱离了实物的实际使用价值,甚至透支了未来的长远价值,那么泡沫破灭就是迟早的事情。

泡沫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就涉及虚拟资本和实际资本的概念了。 虚拟资本是同虚拟经济联系最紧密的概念,也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资本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讨论信用和虚拟资本问题时指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形式,其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这是它和实际资本的根本区别。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副本”,代表着对现实资本的所有权,但并不能支配现实资本的运作,只能作为未来获得相应受益的凭证。

虚拟资本主要采取有价证券的形式,但有价证券并不都是虚拟资本,例如只能到期兑现的商业票据等;虚拟资本也不同于借贷资本,因为虚拟资本是以本身不具有价值的有价证券作为生息资本,而借贷资本是以具有真实价值的现实资本作为生息资本。虚拟资本的循环就构成了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也可以解释为是资本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的经济。那么,与这些虚拟经济概念相对的实体经济则是指以提供现实的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它与虚拟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资本在循环运动中是否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或价值。

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虚”和“实”究竟指的是什么?是有形和无形的差别吗?是实业和金融的差别吗?是网络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吗?

笔者以为,虚与实要以是否创造实际财富为分界。这里的实际财富是指利用生产资料生产出满足某种需求的商品或服务。实体经济不能仅被狭义地理解为生产物质产品的部门或者实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无形产品的生产行业已成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劳动部门,其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精神产品生产行业和服务行业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经济被很多人成为虚拟经济,这并不全面。网络经济将网络作为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虽然会产生很多无形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和服务也创造新的价值。

所以,脱实向虚中的实是指那些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生产以及服务;虚应该特指“以钱生钱”的那些经济活动,尤其是基于信用而派生出来的金融产品。

十九大以后,中央重新调整了金融监管的上层建筑,在国务院设立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一协调各金融部门进行穿透式管理。正是这种强监管手段,让银行通过表外、非银等形式创造货币的渠道被全面封堵,银行资金非法例如证券市场和保险行业的漏洞被堵住了,货币空转进一步减少。

高杠杆不可持续

当然,这里不是说金融和杠杆不好。金融和资本只要是为劳动和劳动者服务就是好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鼓励大家做好实体经济。为什么近代以来全世界的经济发展这么快?金融和资本居功至伟。

杠杆好不好呢?这要辩证看。杠杆用对了地方就好。金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真实财富,这就需要科技创新。如果杠杆用在鼓励创新方面,那么就是对的、好的。因为创新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性和更多的失败,如果没有资本和杠杆的介入,没有保险机制,没有更高的回报,那么就不会有人主动去做。通过金融杠杆的力量,撬动更多资本孵化创新产业,这就是正途,这也是我们的资本市场要让IPO可持续的原因。

中国经济“脱虚向实”正在路上,全球主要经济体也都在这么做。谁最先转型成功,谁的发展就更具备可持续性,就能吸引更多、更便宜的资本流入,为我所用。这是刮骨疗伤的竞争,谁更有魄力、更有效率,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