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的领导力》笔记(全)
1
中国讲究境界,西方讲究工具。
实际上领导力是完全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会的。这话应该很多人不同意。
还是先聊聊孔子,孔子有个教学缺陷,对,是人就会有缺点,孔夫子老人家最大的教育缺陷就是不会培养普通人。这么个数据孔子弟子3000,会六艺者72人,论语中出现过的22人,能一同进入庙堂的10人(十哲)。
其实不仅是孔子,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就是培养聪明人,从中国文字的设计上就可以看出,文字也仅仅是给聪明人学的,非常的复杂。中国推崇高妙,讲究境界、悟性、天赋、境界、造化。
实际上中西方在哲学上都差不多,也就是在最高层相差无几,但孔子的表达特别的简单,往往就一句话,但这句话能不能听懂就看造化了。所以孔子身边就颜回、子路、子贡……其他的一边玩去了(回去种地)。
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教育方法,使得中国一直到甲午战争都保持世界领先,靠极少的聪明人领导国家,底层农民无知无欲,虚其心实其腹就OK了。但一到工业革命中国就直接落后了,工业社会,需要的是合作和团队,每个岗位上的人都很重要。整体国民素质就变得尤其重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来都不缺聪明人、有钱人、创新精神,差的就是整体国民素质。
为何西方那么重视国民素质?因为从帕拉图、苏格拉底开始,他们所推崇的就是三段论,逻辑,把什么都做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领导力在国人看来,领导力很神秘,是气质,是多少年培养出来的东西。
也就是因此,很多企业因为继承人的离开等问题而覆灭。例如颜回的去世,就使得孔子“噫,天丧予,天丧予!”
但宝洁、IBM、可口可乐他们的人员流动性大得多,但他们不会因为副总裁或是区域经理的离职业务就完蛋,就受到影响。而且宝洁还都是校招,培训两三个月就能上岗。他们把一切在工作当中所要用到的管理工具都做成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这就是叫《可复制领导力》的原因,因为它一点也不高妙!绝不是 只有老板或领导才能学会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具备领导力。
举个例子:日本人布置工作说五遍。
第一遍,某某麻烦你帮我做一件事。
第二遍,请你重复一遍。
第三遍,你觉得我让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遍,做这件事会出什么意外,什么情况下汇报,什么情况下自己做决定?
第五遍,让你自己做这件事,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和建议吗?
这五遍下去,基本上传达的非常清晰。
国人常犯的错误有:1、不要再让我说第二遍。2、这种事情也要来烦我。3、你干这事经过我同意了吗。
你发现员工怎么做都是错,不要期望培养一个,一个眼神就能明白你意思的员工,这种事你老婆都做不到。
所以员工的执行力=领导的领导力
公司里面最大的成本就在于重做,不满意重做,不是领导要的重做……
2
领导和管理有什么区别?
樊登的理解就是,管理的心理驱动力是怕,比如,完不成KPI就扣钱,长期不达标就开除你,培训时让你做俯卧撑让你丢脸……
领导力的驱动力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当年史玉柱在珠海炒楼花,亏了破产了,但员工不走,还一起借钱给他,还要跟随她,一起东山再起。这是怕吗?明显不是,这是尊敬和信任。
所以领导力的心理驱动力是尊敬和信任。
所以,当用怕来驱动一个团队时这个行为就是管理。当用尊敬和信任来驱动一个团队时这个行为就是领导。
现在领导力越来越重要,因为现在90后的员工很难用怕的管理方式来管理,他们很多甚至不用工作也能衣食无忧,那些70后80后中怕失业的可以用怕的管理方式。希望员工怕你,是招不到好的人才的,如何让员工愿意干活,才能将团队打造的特别好。
3
尊敬和信任的来源——心理学原理沟通视窗
公开象限是指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
隐私象限,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隐私象限里的第一层——忘了说,是最要命的。
实验,我想一首歌,我敲出来给你听,你能猜出来吗?你会发现,敲得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我心理很清楚,我认为很简单你应该能听得懂猜得出。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盲点象限,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就是别人不说你永远也不知道。
潜能象限,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一定是面积最大的象限。
讲完四个象限,跟领导力有什么关系呢,因为领导力就来自于其中的公开象限,要获得尊敬和信任,就需要与员工相互了解,放大公开象限。做事业也是一样,路演,讲梦想,申请反馈等等。那么最不尊敬和最不信任的人是谁?不是坏人,而是陌生人,有部电影《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4
管理者分三个角色,最上层领导者、其次管理者、最后执行者,三者不是三种人,而是每个人身上的三个角色。
管理者的定义:管理者是需要通过别人来工作的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在于培养他人成长。
凡事都亲力亲为的管理者会是员工的噩梦,让员工成长过程中犯错必不可少,需要能够为他们的工作买单。老板骂员工是因为他还不成熟,他需要跟他们划一条线分清楚,这不是我的错,都是他们笨,这都干不好,所以要骂他们,骂完自己就没责任了。其实完全坦然的讲,团队现在就这样,还不够成熟,我们慢慢来,共同进步。老板应该和员工一起来承担,承认错误。
衡量一个管理者能力高低不在于你做出了多少业绩,而是看你培养出来了一个什么样的队伍,你带出了多少能够带兵打仗的人,这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指标。所以,记住不要凡事都亲力亲为,需要给员工一定的空间,并且培养他成长。
领导者的定义,领导者是通过氛围来提升绩效的人。
《亮剑》中李云龙就是个领导者,经常给独立团营造氛围,打仗前讲,狼行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某一集,突围是为了救回一个张大彪,死了七八个兄弟。划不划算是管理者思维,看钱,看KPI,领导者更注重的是精神,感动是氛围,士气是氛围,领导者需要建设和维护氛围。我们得反思一下,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去关注氛围。
执行者的定义,给出结果的人。
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俄罗斯人种树的故事(略)。
一个干活干得好的人提拔为管理者,他会很难转换,只想自己拼命干,然后想着其他人跟他一起拼命干,这样就会出问题。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在中国,大部分人都是由做的好的执行者提拔为管理者的,角色不太容易转换,若是没有培训,没有人教导很难很难,我就是如此,有空细说细说。
5
一些技术环节,比如要学会倾听,提一些开放性问题。
还有就是反馈,改变员工的唯一方法就是反馈,而且要二级反馈。0反馈就是不说,1级反馈就是表扬一下或奖励,二级反馈就是表扬了并说出为什么。挑毛病不是反馈,挑毛病是人的原始反应,挑毛病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感优越感。同时表扬和批评也有技巧。
批评,要学会对事不对人,可以使用BIC工具,说出行为,产生什么影响,这样下去的后果。说事实要客观不要主观。
若想进步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方法,不改变自己想用同样的方法获取不同的结果,那就是荒谬。
——完——
最后我想说的话:
《可复制的领导力》我已经买来看完了,里面讲了很多工具,内容很实际,很综合,省去了自己中西结合的时间和精力。有理论、有案例、有樊登自己的创业经历。算是我学过的管理书籍中最好的一本,其中的四象限和三个定义对我犹如醍醐灌顶,价值无限。早几年有它我就不用走那么多弯路了,走得那么难受跟痛苦。
还想说的是,书是好书,但想要掌握,需要的依然是刻意练习,想通过听、看就能达到提高领导力水平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嗯,欢迎探讨。
用这个二维码,可以获得7天免费,看里面的《可复制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