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我的一生(第一节·幸福)

2020-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独自莫凭栏2020

毫无疑问,幸福问题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目的。

古往今来,无数的人认为有权有钱就有幸福,醉心于功名利禄的追逐。

那么就以登上名利最高峰的皇帝们为例来说,他们真的幸福吗?

单从口腹之欲的满足上讲,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是:饱饫烹宰,饥厌糟糠。就是说,乞丐狼吞虎咽窝窝头的感觉未必输于皇帝品尝鱼翅燕窝的味道。当然,反对者会说,乞丐们长期营养不良死得快,但别忘了,营养过度会让人死得更快;又有人会说乞丐们衣食无着朝不保夕,可皇帝们的非正常死亡率恐怕更高。鲁迅在其散文诗《求乞者》中就说过那些求乞者或许并不悲戚。事实也是如此,求乞者的痛苦未必比得过鲁迅的痛苦。这从他们的寿命比较中可以得到证明。乞丐们固然常常冻饿而死,精英们却也往往英年早逝。诚如那段著名的话:“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

这就好比贫贱者的乐忧比犹如1比1等于1,富贵者则犹如n比n也等于1。这充分证明更大更多的权利和财富并不会带来更大更多的幸福。

然则我们可以选择中庸吗?

就如庄子提出来的,处于那种材与不材之间。即是说,我们既不选择当精英,也不选择当乞丐,我们选择做庸人总可以吧?但是这种所谓的中庸状态不但很难办到——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且根本违背万物的生长规律。万类霜天竞自由,谁都希望展翅翱翔、引吭高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痛快快过一生;死水一潭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这又很好地解释了有人为什么看上去生活无忧却不免常常作死的原因。

如此说来,上自帝王下至乞丐,常态下,所有人的生活感受其实都差不多。只有陷入深渊、濒临崩溃者,才是特别不幸的人。而这种人要么彻底崩溃出局,要么承受下来,慢慢变得和大家一样。监狱里正常服刑的囚犯正是慢慢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而情绪稳定下来。他们最终达成的压力值不会比一个普通人的压力值高太多。

好吧,大家过得差不多就差不多吧,但我们幸福吗?对此,我们伟大的老子就想出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幸福法门:知足常乐。

知足了就总是快乐的;一切祸咎皆因不知足。所以所谓幸福,就是对当前处境的满足、满意;随遇而安。

这个简单的道理不可谓不深刻,但正如庄子的材与不材一样,只能在理论上成立。

多少人天天念叨要知足要感恩要想开,幸福自然就会来敲门。然而不知为什么念着念着就忘了,走着走着就散了,最终生活仍然是一地鸡毛,该怎么狗血还得怎么狗血。

为什么“知足常乐”总成空?

因为残酷的客观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没法知足!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一个人如果真的想把知足精神贯彻到底,那么就应该像阿Q一样直到上刑场都是乐观的胜利的心态。可实际情况呢?我们一天没有收入,心里就慌的一批;我们上有老下有小,一刻都不敢懈怠,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这个你死我活的生死场,我们随时可能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我们不得不居安思危,不得不深谋远虑,真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我们宁愿生如夏花之短也不愿生如神龟之长;我们已经变成了人,怎么还可能像猴一样活呢?!总之我们不可能愿意越活越差。所以,阿Q精神在现实中也只是一种偶尔的安慰,根本不能持续。正如我们偶尔也会打个饱嗝知一下足。如此而已。

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不知足,是因为我们没有安全感!上自皇帝下至乞丐概莫能外。真正无忧无虑的怕只有三岁小儿。而且即便三岁小儿,也必须生活在比较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否则被虐的儿童更其悲惨。

所以老庄的主张皆不现实。然而险恶的社会环境又确如他们所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不改变社会生存环境的情况下,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反过来,相对的幸福只存在于改变社会生存环境的努力中。这个道理,十七岁中学毕业的马克思就懂了,并将之写进了著名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

如果惟有三岁小儿可能有快乐,那么,我可能就是那个幸运儿。我生命中的黄金时代就是记事以起,学龄以前的二三年;如果说当年的社会生存环境还比较宽松,那么我的美好生活或许有十来年。

有此十年,斯生可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