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思维模型——“五星笔记法”
最近在学习混大李善友教授的《认知提升之第一性原理》,重点就是四个字“思维模型”,要训练自己学习和运用多元思维模型,而思维模型的根基则是第一性原理,要运用思维模型就是使用“刻意练习”的方法。
刚好我在学习成甲老师的“五星笔记法”,这类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型,按照一个固定的思维框架和思考顺序来指导自己做事情。
这类思维模型还有“4F法则”、“圣诞树模型”、“swot法则”等,属于思维模型倒三角的上层,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偏实用,而越底层的思维模型则具有强解释属性偏向溯源与认知。

那么,什么是“五星笔记法”呢?
从名字上来看,我们首先得到的认知是,这是一种做笔记的方法,大概是分5个部分或者5个角度来进学习笔记的记录吧。
好了,我们来看看成甲老师是怎样来定义“五星笔记法”的——有顺序的提5个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并回答这5个问题,通过这种思维模型去学习一门课程,实际花费的时间可能比上课时间多4~5倍,那么获得的收获也是比只听一遍课程要多得多。

运用“五星笔记法”来学习记笔记,并不是要等到开课的时候才进行的,第一个问题“核心内容是什么?”就要求我们在课前就做准备了,就好比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也会让我们自己先进行预习,当我们离开学习后,竟然把这么重要的学习技能忘记了。
要回答老师要讲的核心是什么,可以通过看课程介绍,然后进行核心知识点的搜索,再去关注该领域的主要思想,提前做这些准备后,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就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而有的放矢的去吸收,还可以发现老师讲的跟自己了解到的重点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原因是什么?

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不同的老师表述逻辑不同,听众的接收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学习一堂课程,除了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外,深入了解老师对于知识的表述逻辑则让我们更加有收获。
我们学习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常用的手法是类比或比喻、或是打比方举例子等),还有一些事情的发生并不是按照我们能理解的方式发生,所有在描述某些事件的时候,并不仅仅安排事情发生的逻辑来表述,而是从新组织逻辑表述让听众更容易接收。

第三点是记录学习过程当中自己的疑问和启发,这点极其重要比仅仅记录老师讲了什么重要的多得多。听得懂看得明白觉得有道理的知识,其实是我们自己原来本身就有的认知,只是在重复认知而已,所以收益较小。而对于老师讲的内容产生了疑问,说明这是自己的认知盲区,记录下来之后想办法搞明白,这样就是清除认知盲区,使得自己的认知范围扩大,这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而遇到对自己有启发的点,更是要迅速记录下来,学习除了记忆知识和理解知识外,另外一个重要的点是,知识与知识要进行关联重组,遇到了启发说明学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正在发生关联,积极、录下来后续继续去强化这个联系,大脑将更加强大。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忙我们建立思维模型,方便我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调用解决问题。通过前3个步骤我们仅仅是做到了将知识澄清而已,而真正想要达到可以随时使用就需要提炼思维模型,并且思考有可能的使用场景,今后一旦遇到这类场景就可以直接使用思维模型来解决问题了。

课后还需要抽时间将重点、疑问、启发、思维模型和使用场景进行笔记整理,通过查资料请教内行人等方式,把不明的全都搞明白,这样下来才算学通一堂课程了。

最后,我用“五星笔记法”试着练习应用到本次学习中。
一、这门课老师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主要讲的是学习记笔记的方法。核心是记笔记,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到很多的笔记方法,其中被推荐最多的是5R笔记法,又叫做康乃笔记法,包括:
记录(Record):在听讲或阅读过程中,在主栏(将笔记本的一页分为左大右小两部分,左侧为主栏,右侧为副栏)内尽量多记有意义的论据、概念等讲课内容。
简化(Reduce):下课以后,尽可能及早将这些论据、概念简明扼要地概括(简化)在回忆栏,即副栏。
背诵(Recite):把主栏遮住,只用回忆栏中的摘记提示,尽量完满地叙述课堂上讲过的内容。
思考(Reflect):将自己的听课随感、意见、经验体会之类的内容,与讲课内容区分开,写在卡片或笔记本的某一单独部分,加上标题和索引,编制成提纲、摘要,分成类目。并随时归档。
复习(Review):每周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快速复习笔记,主要是先看回忆栏,适当看主栏。
这个笔记法我大概看下来是学生使用会较多,对于成人学习做笔记是适当改良,我认为成甲老师的笔记法相对跟适合成人学习使用。
二、讲述的逻辑是什么?(与自己的逻辑对比)
使用的也是类比和举例的方式,举了张五常上一门课上6次,目的不是为理解记忆老师讲的知识,而是为了了解老师讲课的思路。与我现在的认知一致,学习新知识使用类比和举例的方式效率最高,容易让受众从已知理解新知。
三、疑问和启发是什么?
我有两个疑问:
1、理不清老师的逻辑怎么办?后来又思考发现,老师举的张五常上一门课上6次案例,就已经解决了这个疑问,那就重复学习。
2、背后的思维模型总结不出来怎么办?这个确实是个重点难点,要先学习第一性原理,再多了解其他重要的思维模型,通过刻意练习后最终能形成洞察背后思维模型的能力。
一个启发:
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少即是多”的道理,我一直挂在嘴边的这个做事原则。我原本理解的是排除干扰、是自己更加聚焦就能获得更多回报,而现在学习到这个思维模型后,不仅仅是精简聚焦了,还要更多的付出,才会真的有多收获。
四、背后的思维模型是什么?
第一性原理:深度学习
基石理论:学习是从已知到未知,学习是进行知识关联
方法论:五星笔记法
五、可以应用的实操是什么?
把“五星笔记法”运用到“五星笔记法”的学习上,整理学习一篇笔记,之后在遇到需要深度学习的场景,都要试着采用这个学习方法。
以上就是我的学习笔记整理,欢迎与你交流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