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双桥一梦到江南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江南水乡的印象,我想很多人会说,小桥流水。
江南多水亦多桥。一弯小桥,一叶轻舟,流水之上,迎来送往。江南的桥,是水乡文明的钥匙,是游子心间的寄托。
然而,没有哪座桥,可比周庄双桥更著名。
1984年,旅美画家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油画,题为《故乡的回忆》,在美国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的画展中展出。随后,哈默将画作买下,改名为《双桥》,在访华时作为礼物赠送给邓小平,寓意架起中美两国的友谊之桥。
从此,周庄成为第一个在世界扬名的江南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
这些年,周庄一直为盛名所累,承受着“过度商业化”的指责。沉默的双桥,早已无法满足人们殷切的期待,世人接踵而来,只留下一句“失望”便漠然离开。
可是又有多少人清楚,自己来到周庄,想要感受和欣赏的究竟是什么。商业化也好,“第一水乡”也罢,都不过是人们为她贴上的标签。
经历了宋元明清的风雨,春去秋来多少故事,周庄永远缄默而淡然,将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传递下去。褪去光环,她只是昔年繁华的贞丰里,只是一座温婉如画的水乡小镇。
你若来周庄,请不要只是为了她的名气,不要让她成为旅行册上的一枚打卡印章。撕下标签,忘却别人赋予的期待,用单纯的眼睛和本真的心灵,去倾听,去寻找。你会遇见不一样的周庄,看见不寻常的风景。
和其他古镇相比,周庄给人的感觉更加精致而古朴,街巷都是窄窄的,没有特别开阔的空间,民居分布密集,人家尽枕河。
说她古朴,是因为周庄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修缮的痕迹亦不明显。这个面积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镇,分布了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整体的古旧风格保存得十分完好。
说她精致,是因为虽然古旧,却干干净净,每一个角落都因地制宜用心妆扮,并没有脏乱差的破败感。
我去的那天,镇上人不多,小巷里安安静静,听得到虫鸣鸟啼,还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路边和水畔的花儿都开好了,人们总是在忙忙碌碌中辜负了妙曼春光,但花儿从来不会。
我漫无目的的走着,小镇就那么大,你想去的景点,不需要特别的安排,随便走走也不会错过。
# 阮仪三工作站
在某个路口,蓦然瞥见一间不大的院落,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工作站。
阮仪三,苏州人,同济大学博导,毕生致力于中国的古城古镇保护。200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被誉为“古城卫士”。
那些令人魂牵梦绕的古镇,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还有丽江和平遥古城,都是由他制定的保护规划方案。
走进工作站,房间里陈列着阮仪三起草的各项规划文件的节选、以及他的事业履历和获奖感言。与之相呼应的,是一件件制作精美的古建模型,周庄双桥的景致也用模型的方式呈现出来,置于展厅中央。
墙面的多媒体屏幕上,古老的石门缓缓打开,一位老人带着温暖的笑容健步走来,娓娓讲述着周庄古镇保护的故事。
看着这样的画面,几乎就要落下泪来。
在大学阶段,我就读的专业是城市管理,毕业论文的选题便是关于古城保护的内容。曾经不太放在心上的学业,此刻却有着万分的感恩。过往的学习经历,让我比很多游客更早也更多的了解关于阮仪三的生平功业。若非如此,我可能会错过这里,或只是匆匆看过路过,很难拥有这样深沉的感动。
工作站的陈设极具古镇风情,古典与现代的设计完美结合转换,营造出奇妙的时空错落之感。我在小小的展厅中前后来回看了许多遍,终于不舍地离开,和我心中的大英雄告别。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沈厅
离开工作站,跟随一路游客的脚步,就来到了沈厅。
沈厅是镇上最有名的宅子,由沈万三的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所建,来此参观的游人甚至多过沈万三的“财神居”。
沈厅位于周庄南市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在第五进中,安放着沈万三的坐像,面前有一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走到这里时,导游便会指引参观者用硬币投向聚宝盆,据说砸中了,就能招财进宝。
宅子的侧边另有一条被称作“万三财道”的通路,与“水上财道”并称为来周庄必走的两条“财路”。即使明知是附会之说,游人带着讨个好彩头的心愿,也多半会去体验一番。
不知有多少来周庄的人,是为了沾染一些沈万三的财气。
这位富甲一方的明代富豪,传奇的一生,创造了富可敌国的家业,却也因此获罪,晚景悲凉,客死他乡。他的子孙似乎也没有多好的福报,仅在明洪武年间,沈氏一族就遭遇了三次重创打击,数十人死于非命。对此,人们倾向于指责帝王家的残忍和凉薄,也算是一种告慰和同情。
所有人都津津乐道沈家滔天的财富,总要为其赋予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解读。可是,哪有什么聚宝盆呢?家财万贯从何而来,或许沈厅的旧名“敬业堂”就是最好的注解。勤劳敬业是根基,再加上智慧和一点点运气,每个人都有可能打造属于自己的“聚宝盆”。
这沈厅的主人,本来也是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后逢变故,浪子回头,凭借辛勤开垦劳作,重振家风,终成一镇巨富。
从明至清,沈家香火绵延不断,纵然屡遭变故,终有重新崛起之时。后代未曾给祖宗丢脸,万三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 张厅
从沈厅出来向北走,很快就到达张厅。
张厅原名怡顺堂,始建于明代,清初转让给张姓人家,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
张厅是周庄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也是在全国都很稀有的明代民居,有着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张厅虽与沈厅都是周庄的必游景点,但游人还是相对较少,淡雅清幽,也令玉燕堂多了几分大家闺秀的沉静柔美的气质。
厅堂内挂有一幅著名的对联——“脚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对联中描写的景致就是张厅的最大的建筑特色:院内有一条与南湖相通的小河。
小河的名字叫“箸泾”,流水潺潺,为简静素雅的后花园增添了灵动自然的气息。园有活水,才是风韵天成的美。
# 双桥 · 逸飞之家
告别张厅,向前便是双桥。虽然著名,但其实就是两座为行人提供交通之便的小桥,造型古朴简雅,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像是古代的钥匙,故又名“钥匙桥”。
想要欣赏双桥如画般的美景颇有难度,因为在桥上行走和拍照的人几乎不曾间断。于是我决定换一个思路——不如去看看那副著名的画作吧,画中自有双桥最美的姿态。
双桥的斜对岸,就是“逸飞之家”,画家陈逸飞的纪念馆。
这是一处安静秀美的小院,厅堂为明代建筑,展示有缩小版《故乡的回忆》复刻品,游人可以一睹画作风采。为表怀念,景区复原了陈逸飞早年工作室的陈设,在素淡的水乡民居里,重现旧上海艺术家的温婉情调。
院子里的海棠在春天的暖阳里迎风娉婷,淡粉的花瓣,嫩绿的枝叶,如碧玉年华的少女,清丽绝俗,意态天真,美得惊心动魄却不自知。
一旁的桂花树上挂了逸飞先生题字的名牌。很喜欢这种诗意的细节,为每一朵花每一棵树取一个名字,让年华就在这琐碎的美好中盛开。
陈逸飞在创作中追求“大美术,大视觉”的理想,承先生之志,周庄将“逸飞之家”改造为一个视觉艺术空间和公益艺术传播基地,为艺术家和爱好者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周庄,深深浅浅的巷弄里、小河边,古桥旁,随处可见写生的美术爱好者,这里的绘画艺术氛围,比我去过的任何古街古镇都更浓厚。我想,这也许就是陈逸飞先生留给周庄最珍贵的礼物吧。
愿,艺术之梦生生不息,海棠花开岁岁年年。
# 周庄博物馆
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师曾说,到一个地方旅行,如果可能,一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看看,那是了解一方风土人情的最佳方式。所以,周庄博物馆自然出现在我的游览清单上。
周庄博物馆原为清末民初时期的一家民宅,经过修缮面貌完好,朴拙敦厚的气息,与博物馆的历史意蕴相得益彰。
周庄作为镇一级的行政单位,能拥有独立命名的博物馆已属难得,且展馆的设计毫不敷衍,甚至称得上格外精巧别致。展厅并未采用多么昂贵新潮的形式,身在其中,你却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之美,正是古镇应有的简淡气质。
一路缓缓而行,饱览周庄的历史遗存、名人掌故和民俗风情,小镇的千年画卷在古老的院落之中徐徐展开,讲述着一个个久远而动人的故事。
精心营造的布景,让参观的过程处处有惊喜,这些小景本身已极富韵味,偏又出现在古镇里的古民居之中,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又合理,自在而自然。没有丝毫的刻意突兀之感,恍惚间就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不知今夕何夕。
# 诗韵周庄
周庄的美,属于小桥流水,属于旧时江南,更属于纸短情长的绵绵诗意,属于琴剑飘零、诗酒天涯的才子风流。
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放浪而有才名。昔日宦居洛阳,因见秋风起,思念起故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感叹“人生贵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归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张翰的故乡就在周庄南湖之畔。南湖旧名“张矢鱼湖”,便是为了纪念这位千古留名的“洒脱吃货”。
今日的南湖秋月园里,建有思鲈堂和季鹰斋。来周庄,除了万三蹄,也别忘记品尝那直令才子弃官的莼菜鲈鱼羹,感受“莼鲈之思”的舌尖魅力。
时间转眼到了民国,贞丰桥畔的德记酒楼里,坐着几位痛饮酣歌的醉客,南社的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尽在座中。
外面的世界充满白色恐怖,南社的诗人们在幽僻荒凉的小镇酒楼中舒怀畅饮、不分昼夜,写下无数影响深远的爱国诗篇,结集为册,称为《迷楼集》。德记酒楼,亦因此改名为“迷楼”。
这段往事,让人不禁想起鲁迅的名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1989年,作家三毛从台湾来到周庄,为这古朴的水乡流下了悸动的泪水。此时的她,还无法预知自己与张寄寒先生的一段文缘。
生活在周庄的张寄寒素来仰慕三毛的才华,曾写下散文《三毛在周庄》,并发表在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上。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经人介绍,将自己的文章和一封信笺寄给三毛。未曾料想,很快收到了三毛的回信,信中相约1991年10月在周庄相见。
然而,张寄寒最终只等来了三毛自杀的心碎消息。后来,为了纪念三毛,周庄旅游公司开设了“三毛茶楼”,张寄寒承包下来,尽心经营。他将自己与三毛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作为永远的缅怀。
三毛茶楼至今仍安静的开在小巷深处,没有人刻意宣传或招揽生意,只是用文字和照片无言的诉说着那段往事,等待有缘人前来,喝一壶清茶,叙一场情深意长。
面对苍茫岁月,时光如瀚海。文字的力量如此微薄,淡淡的笔墨,道不尽昨夜星辰的灿烂往昔。
关于周庄的故事总要讲完,而此刻的我只想对你说,如果,你也曾对周庄有过一些美丽的误会,不妨换一种心情,换一个角度,重游一回。
要相信,这世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一种灵心善感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