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成长写作课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纸质书VS电子书,你究竟爱哪个?

2017-06-14  本文已影响291人  知唐奶爸

最近写作群里面有同学写了一篇文章——《买那么多书,你看了吗?》,内容很棒,勾起了知唐对自己买书生涯的反思和总结。

不知道是哪根筋给拧上了,自幼便是书痴,小时候便四处借书看,小人书、杂志、小说等等,只要是有文字的东西,我都会如痴如醉。所以,打小长辈们都对我说,你啊在农村种地都种不好,必须得考大学才会有活路。

高中时代的我,读书倒是挺用功的,不过大部分是课外书。高考发挥一般,距离清北和C9差距稍大,故进入一所普通大学,后来更是侥幸读了研究生,混的几张文凭。

然后一路走来,书倒是囤积了不少。记得有一段时间,迷上了英文原版书,便把亚马逊上面那种报纸纸质的原版书买了两大箱,记得有狄更斯的六七本书,飘,福尔摩斯,爱丽丝,绿山墙的安妮,战争与和平,圣经,草叶集等等。放在家里真的没怎么看,偶尔翻一翻。

后来因为读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便在china-pub上买了诸多计算机专业的原版英文教材,又是几大箱,体系结构、网络、图像、人工智能、计算机数学、计算机编程艺术等等,不一而足,将近五六十本吧。

再后来在北京工作一年,因为对战略方面突然感兴趣,多次到书店和网络上买相关的书籍,现在北京还有一大箱子寄存在同事那里,不日将寄至济南。

今年因为膝盖做手术,在医院无聊,又买了不少专业书籍。出院以后,因为要静养,更是有大把的读书时间,所以又囤积了不少人文社科类的书籍。还有中信出版社的赠书——《未来简史》、《灰犀牛》和《欧洲中世纪三部曲》等等。

昨天某行业内的公众号要征集“书神”,于是顺便把随身带的几十本书的数目梳理了一下,详细目录如下:

雨果文集:雨果论文学艺术

休谟与《人性论》

蒙田随笔集

1945年以来的设计

阅读生物学札记——郑也夫作品系列

宋词鉴赏辞典(全二册)(精装)

巴尔扎克情史

复活

文学鉴赏辞典:古文鉴赏辞典(上)(下)

红楼梦创作方法论

文学经典的翻译与解读——西方先哲的文化之旅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

了不起的盖茨比(附赠英文注释版)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唐诗鉴赏辞典(新1版)

经济学原理(第7版):微观经济学分册+宏观经济学分册(套装共2册)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买这么多书,真的是为了逐字逐句看完吗?每次搬家时候,一大箱一大箱的书籍,那么重,有必要吗?在不同的城市之间穿梭,有必要将这些书寄来寄去吗?已经到了电子阅读的时代,笨重的纸质书还有必要买吗?

真的,一开始我也有这个疑问。有电脑,有手机,有kindle,有ipad,想看哪本书,随处可见的电子版,还能全文搜索,仿佛纸质书已经穷途暮路了。

但是爱书如我,明白纸质书终究有其存在的价值,有其存在的意义,有其不可代替的用途。

首先,纸质书触感好。一打开新买来的纸质书,扑面而来的油墨香,给爱书人士带来的感觉犹如时髦女郎购置新衣的感觉。要想体验这种感觉,唯有买买买。

其次,纸质书的排版好。虽然亚马逊、多看等网站制作的电子书质量已经有所提高,但是电子书的排版和观感永远无法与纸质书媲美。今日购入的《宋词鉴赏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就是例证,精美的排版、完美的内容,秒杀各种电子版本。

其三,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好。阅读纸质书时,更容易进入沉浸阅读的状态,来回翻页方便,读书笔记书写方便,更能够接受书中的精华内容。反观电子阅读设备,即使优秀如kindle,有刷新的残影,来回翻页速度慢,也会影响阅读体验。笔者写书评,总是习惯有纸质书在手,通读以后,总是要反复快速翻阅才能够找到书本真正的脉络,进而写出高质量的书评。

其四,纸质书有存在感。一旦看到自己的书架、书桌上有尚未阅读的书籍,难免手痒翻一翻,即使看几页也能够有所收获。看完一本书,累了可以切换到另外一本书。而电子阅读设备切换书非常麻烦,而且并没有换脑子的感觉,总感觉大脑还是在原来的频道继续发力。

最后,随身携带一两本纸质书能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内涵。比如有一次坐火车,我就带了《草叶集》,随手阅读惠特曼的一两首诗歌,感觉妙不可言。还有一次出差,路途遥远,从同事那里借来《平凡的世界》,重新阅读一次,仿佛进入了首次阅读此书的高中时代,旅途不再劳顿。

我买书,不是为了将它们看完,而是为了触摸它们时无与伦比的手感,阅读它们时无法媲美的观感,拥有它们时内心的充实感、存在感,以及多年以后看到当年的读书笔记,找回的最初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爱真求知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