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精品美文集萃文学国学与传统文化

道德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017-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流光闲客
上善若水

善,完整的,善长的,把一件事做到最好,就是完整地处理之后,还能保证他的大致原貌。这是道家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冯友兰先生把道家哲学出发点归结为全生避害,当然没错,个人表示不太认同。因为忽略的道家的情感。

老子的全生是以道德之资,阐王道之风,所以也不好说是全生。只是他知道天下的机变,权谋转换。达到庖丁解牛的游刃有余的地步。若可寄天下,就像在天地间暂时存在又无所束缚。轻乎地如同羽毛。

这是真正意义上从物质转换到精神境界的逍遥游。就像一个人的中年和老年。

道德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逃避。我会了,我不做。这是两种不同人生观。虽然表现形式都是全生避害。但人言可畏和千帆过尽,彰显的却是不同的人格。

因为,老子和庄子都是地球人,都在世俗之中。如果一开始就主张全生,如何保证全生?当全生应用到世俗中,他的整套的谋略体系,体察人情根本。就表现出来了。它是并行不悖的。

但要肯定的是,他的出发点一定是全生,但是否功德于天下又是另一回事。他一定是避害,但于万事万物妥善周旋又和避害有点矛盾。

二者都要考虑。

诸如,为天下式,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白守黑。都可以作为道家和事物周旋的理论。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既生荆棘,稀有不伤手?干,就干它个漂亮的!人世上的荆棘丛,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才可全身。但如何才能全生呢?修身养性才可全生。所以我强调。游刃有余的内劲,才可全身,唯有全身,方可全生。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晋.陆机《豪士赋序》:“广树恩,不足以敌怨;勤兴利,不足以补害。故曰:代大匠斫者,必伤其手。”
道德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就引出道家的又一个集大成者,鬼谷子。鬼谷子可不是道家的后娘养的。他的仔细,像揣摩,关楗,都是在老子的道德大局观,加上庄子细腻的全生论证。人家是正经八百的嫡系。

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逻辑,如果老庄用蔑视的态度去阐述对事件事物的态度,他们至于废那么多口舌,把大国小国,修身和天下写的清清楚楚,有理有据的?

为了不可理喻的生活态度正经八百地对诸子百家的学说指指点点,是会被所有中国哲学家嗤之以鼻的。

庄子就更废口舌了,管到人家七情六欲和道之间的关系了。在我身边起码有三个觉得道德经太啰嗦。啰嗦吗?不啰嗦,恰到好处。把整个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全部告诉你。

懂谋略而不用谋略,不懂谋略不会用谋略完全是两码事。

老庄也是人生父母养的,都是实践出真知。

我想,大家都在琢磨着打太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一个善字。游刃有余以达真我之性,以世间揣摩荡摇以塑真我之形而褪杂糅肤质,由此固本还原,达生之无穷。乃谓之修炼,谓之诚心。

善,太极刚柔相推以化大真。这个真诚本我才是是善的本质要求。

面对世间,我们应该如何化解呢?如何挫其锐,解其纷呢?

由此,我们讲了解道家修炼的本质。

我们身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又知道真正的智慧与这个世界相左,我们头顶太虚的至真纯元,又因为生活在万物中,所以对万物的看法形成我们人生的根本态度。因为我们的纯真之性,所以对于世界的大小事宜形成我们自己一套独特的处理方式。铸就此人最深渊的秉性。老子的三宝,慈,如此可以体会出来。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们知道,地里的庄稼,秋收冬藏,在这之间有阴天,有雨天,有的需要风,有的需要水,各有不同,各取所需。在上天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天还是还是那个天,没变。人却因为年岁的不同变得成熟,健全。这便是道了。

细心地用感恩地态度去看待天生地养。在这天地之间就会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发现一股浩然之气维持大自然的平衡。这就是道了。它是无法言说的。

水善利,善代表慈,这种慈是在全生避害的思考后作出来的。但是,绝对不是为了全生避害抛弃了慈,否则失去了道德的立足点,二者只有智谋可以平衡,可以全生避害可以道德政化。所以道家顺理成章发展出一支纵横家始祖,鬼谷子。

老子的学说不是杨朱的为我,讲的是道政。

如果是为我,老子不会讲慈。也不会讲利万物。

仁慈,有区别,慈,出自道家,由于高度高所以不具体,但是平等无差。仁,出自儒家。针对社会,礼崩乐坏后得到重视的。针对具体问题。有差异,不平等。所以天地不仁,不讲天地不慈。

善,讲究方式方法。事情要办好,我也能保全。总体上不能违背道,不能违背德。不能使得清净得以蒙蔽。这是道德者入世的准则。

我们老讲清静无为,无为和清净压根就是一回事,心性锤炼和时过境迁也是一回事。要想无为先学会省时省力。无有入无间,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嘛。

无为是个渗透万物的特种作战,清净是最高指挥官和审判者。

无为最终归顺于清净,清净的镜子上的灰尘需要庖丁解牛的无为去扫除。

相比于无为,清净更接近于道德之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这就是水的作用,无有入无间。这是什么地步?到你们看不见的地步,就像你不知道为什么谷物需要下雨,上天刚好又下雨。天下就这么恰到好处,严丝合缝。到神鬼莫测的地步,就是无有入无间了。

我们想象一个场景就知道水善利万物了。天上两个太阳,在持续半年的暴晒之后,一个弓箭手把一个太阳射下来。可大地干燥无比,北冥天池的水就源源不断地从池底冒出来。从昆仑山奔向四周,一路上崇山峻岭,每寸土地对水的需求都很特别大。沟壑很多。可水不因为大地幅员辽阔而丢弃一寸。还是一样把一寸寸土地滋润到位,播撒开来。该填的河床一滴不少,浩浩荡荡地从我国的第一阶梯运动到第三阶梯。所到之处,枯木逢春。无论是高山还是岩石,无论是沙漠还是戈壁。都有办法无孔不入地渗透进去,以他每种生物,最能接受的方式进入。最终达到天下最后一寸没水的地方。而这水因为天山的源泉并未枯竭,反而使得天山的水脉播撒全地,给天山的源头带来水循环。这就是道德者的道德源泉所致。

水善利万物,更多彰显的是自强不息的天道品质。慈。慈的表现是利。利的内在是慈。天道如此。

坚毅精神之内在是纯粹品质,纯粹品质之表现是坚毅精神。外不侵邪,内不生乱。可以称得上刚柔并济的道德者了。天道如此。

无论多么困难,程序多复杂,也阻止不了天要下雨,稻谷要吸收。

水善利万物是如此的,无论如何都会做到慈的本质。

不争的智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呢?

善利和不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表明你的能力,利表明你的立场。你的能力是优质的,你的立场是正义的,在外界中,谁可以标榜出师有名和你对着干呢?没有的。

不争有两个方面,两个方面都俱全了,才可以做到真正的不争。

一,别人不和你争,那么你们也不会存在争斗的苗头。如何可以使得人家不和你争呢?这是很难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读书是为了心平气和地和傻子说话,健身是为了让傻子心平气和地和你说话。

当你有了甜头,人家不嫉妒你?当你有后门可走。人家不鄙视你?当你抢了人家的饭碗,人家不怼你?当你比别人成功,人家不使坏?都不敢说。

无论你好或者不好,地上的人秉性各有不同,身边的危险也从各种犄角旮旯里面出来。无论你是小君子,大君子,大义者,都会有相对应的小人出来搅和。总有人反对高尚!想使他人不和你争,很难。

二,你不和他们争,为什么不和他们争呢?水善利万物足以使得一个人处在突出位置,或者说众矢之的。作为一个道德者,执行慈,不杀。除了自己要审视局势,不是他人红眼,做出相应举动,自己也要秉持一向的道德者风范,以太虚处事。

不争是内外兼修。要考虑两个方面,不争以及不使之争。考虑天时地利人和。如此,才可以做到不争故无尤。

真正的不争不是主观的,而是宏观地从把控全局的事态上分析是否出现争斗的苗头,从而把控事态发展达到不争的平衡。不争,取决于你我双方的态度。双方心平气和,心悦诚服。

我们说过道家的世界观,一个转化机制。那么不争就是世界观中的重要方法论,相当于马哲的矛盾论

主观的不争只能算忍气吞声,忍让的美德,而没有从格局上做到修身养性,因为心和性都是全方位。

老子说过功成弗居,真的只是提倡品德吗?这样的不争和功成弗居,似乎章节联系更紧密,更像个哲学体系!

看《道德经》不能使小家子气,照你的人生套进去,他不是哈姆雷特。

同样是保全了我,我还是选择驰骋至坚,并且驰骋至坚也无法使我损耗,是如此的游刃有余地把地上干枯的万物无声无息,毫不畏惧地得到水的滋润。这就和杨朱的不拔一毛以利天下形成对比。这就是道政的基本意识形态。

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惟不可为,不可致,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元,合曰道。《关尹子》

老子这么大费周章地讲究为人处事的时,地,渊,能,信,仁,治。最高的宗旨依旧是利益万物。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他的纯粹品质,坚毅精神。却无法使人与之为敌。心因为装得太虚,所以如同深渊。在世上的人看来,他是如此难以捉摸,能表现出来的就是他的敦厚,朴素。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一个人可以拥有掌握世界的力量,绝不能忘记一颗利益他人的心。绝不能忘记修身养性的重要。只有如此才可以无争,无争才可以全生避害,全性葆真。利而不争。天道便是如此。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我就不多做解释了。清净为上,最好地把控天下机变就是把力量回归到如同水一样的柔软,用在滋润万物上,清净无为,从而同万物和谐相处,归于大道。为天下溪,才可常德不离。

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