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都到哪儿去了?三步走帮你拨开迷雾
刚发工资那几天,我吃什么狗吃什么;月底那几天,狗吃什么我吃什么。这是很多人的每月生活日常。
如何有效管理自己的支出,让工资不再莫名失踪,并且在不影响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花钱体验,也许下述方法可以帮到你。
总体思路:把握自己一年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提前为阶段性支出做准备;建立自己的开支模型,分配好各种类型的支出比例;通过分类开支法,有效控制零散性消费行为。
第一步:了解自己的收入和支出
要实现收支平衡,首先要对自己一年内有哪些收入项目、哪些支出项目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具体做法是建立一张年度收支平衡表。
结合下例作说明:
仅做参考左面是收入部分(好短啊)。
右面是支出部分,具体分为2类。
1、月度支出:即每个月都要发生的支出。
包括月度基本开支和月度消费开支两类。
前者指每个月的餐费、交通费、通讯费、日常用品购置费等,即保证我们正常生活的费用。
后者指每个月外出吃饭、休闲娱乐、剁手等消费费用,是我们最喜欢的那部分。
2、阶段性支出:即并非每个月都会发生,但每隔一定阶段就会发生的支出。
这样的支出虽然在时间上是具体发生在某个月,但以当月的工资是无法应付的过来的,必须在平时就予以考虑。
很多人在金钱管理上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安排好阶段性支出,总是在需要花钱的日子到来时才考虑,往往导致自己当月超支,然后恶性循环,负债数额越滚越大。
具体包括年度基本开支、年度消费开支、交际性开支三大类。
年度基本开支是指房租(房贷),物业、水电、车辆保险等费用以及个人负担的保险等。
年度消费支出是指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基本每年都会发生的消费行为,主要指换季购买衣服、化妆品;每年定期的旅行等。
还有一些费用并不是每年都会发生,也要均摊到每年中。
例如,每隔2年左右要换1部手机,每隔3年左右要更换1台电脑等。
对于男生来说,购置衣物也不一定是每年都有,也要进行均摊。
交际性开支是指为满足人际交际的需要而支出的费用。
主要包括过年时送给父母的过节费、赠送的礼物;红白礼包;几乎每个节日都要准备的女朋友“开心费”。
还有一种支出没有写入上表:
储蓄性支出,即为应对生病等突发事件,及为将来结婚、买房、买车所准备的费用。
之所以不写,是因为抵御风险、筹划未来是层次比较高的生活需求。对于工薪阶层的年轻人来说,大部分都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一个人应首先保证自己基本舒适的生活状态,然后再去考虑风险、未来。
牺牲日常生活的幸福感,而为暂时还虚无缥缈的事件做准备,会从整体上降低生活体验的舒适度。
况且,以现实的收入状况,就算建立了应急储备金,也数额微薄,在事情发生时往往杯水车薪。
直白的说,通过理财不可能真正为这些事情做准备,唯一的途径是提高收入。
当然,如果你有这样的意愿,或者因条件所限不得不考虑,也要列到自己的表格中去。
建立表格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对自己的支出情况有了基本概念,大概知道自己一年要在哪些项目上花钱。
第二步:明确自己的支出模型
表格设置完成之后,并不急着填写,下面做另一项基础性工作:记账,准确的了解自己的月度支出情况。
这个数据不仅代表了我们的现实支出情况,也是我们制定预算的重要依据。
很多人都明白预算的重要性,但在制订预算时,往往为了达到省钱目的,而盲目的确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预算目标。
在实际执行中,把自己搞成“苦行僧”,最终的结果是坚持不了、执行失败。
预算的确立必须尊重现实,尊重已有的生活习惯。
不是你想省钱,就能省钱。不是你主观上设立了一个预算额度,然后就可以凭着意志力强迫自己去按照这个标准生活。
记账软件很多,不做具体推荐。
在详细具体的记录每个月自己的每一笔支出之后,月底我们要对自己的支出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要剔除本月花费的阶段性支出(信用卡账单也要剔除,因为这笔钱实际上是之前花的),得到一个数字:本月的日常性开支。
然后,将这笔钱按照表格细化为月度基本支出和月度消费支出。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类:
有的人酷爱看电影,每周一张电影票就是他的基本支出;有的人热爱咖啡,每天一杯星巴克就是他的基本支出。
但原则上对纳入月度基本支出的行为必须审慎对待,应该是自己切实十分在意、十分需要的行为。
同时,要保证每个月都采取相同的分类标准。
在连续记账几个月之后,会发现每月的基本支出都是大致相同的,称为数据1。
而每个月的消费支出则差异较大,因为有时候我们比较克制,有时我们则有些放纵自己。
所以,我们要对消费行为也进行分析,保留那些经常发生的事项,对明显“一时冲动”、偶尔发生的行为进行剔除。
在挤干水分之后,比较数月的消费支出,取其平均值或确定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数字,得到数据2。
数据1和数据2的总和,就是暂时确定的月度开支,将其分别填入表格。
下面填写阶段性支出。
年度基本开支属于我们“身不由己”的部分,可根据去年同期进行填写,得到数据3。如没有精确数字,大致填写即可。
年度消费开支根据自己预计的消费频次和档次估算,得到数据4。
例如:每2年更换一次手机,每部手机6000元,则每年3000元。
每一年要4次购买换季衣服,每次预算5000元,则每年2w元。
交际性开支也要估算出一年内会发生的次数,然后乘以每次的金额,得到数据5。
如果没有储蓄性支出,则数据3+4+5+(1+2)*12就是每年的支出总额。
如果你的总支出小于等于总收入,则说明你保持现有的生活状态即可。
如果你的总支出不幸大于总收入,则说明你要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调整。
你可以降低自己的消费档次:购买更便宜的手机,减少买衣服的数量次数,放弃旅行计划等等。
如果你十分在意上述消费行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从月度开支着手:
将看电影的习惯从每周一次改为每月一次;不再每天去咖啡店而是饮用袋装咖啡;调低每个月的消费支出预算;租赁一个更加便宜的公寓等等。
这都是你个人的选择,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年度收支平衡。
完成各个项目的填写之后,进行简单的计算:
(数据3+4+5)-(季度奖+年终奖等节点性收入)/12=每个月需要提存的工资。
即在奖金等节点性收入无法满足阶段性支出的情况下,需要每个月提存一部分工资以作准备。
至此,我们明确了各个项目的支出预算,也明确了每个月的开支预算,将自己的收入进行有效的划分。
第三步:实行分类开支
下面开始具体执行。
对应月度基本支出、月度消费支出、阶段性支出建立三个账户,可以是三张银行卡,也可以是虚拟账户。
如果有储蓄的打算,还要建立储蓄账户。
当每个月的工资打入工资卡,首先将本月提存存入阶段性支出账户。
剩余工资分别存入月度基本账户和月度消费账户,然后按类别进行支出。
月度基本开支是按照时间推进而线性缩减的,永远要为自己本月剩下的日子保存足够的金钱。
外出吃饭、唱歌、购物都应当通过月度消费账户开支。每当你“一时冲动”时,先掂量一下这个账户里自己还有多少钱。
你也可以不建立月度消费账户,但在记账时要准确记下各笔消费性支出,并将其控制在月度消费预算内。
通过分类开支,我们约束了最有可能导致自己财务混乱的各类零散型消费行为,让每个月的工资都来的清楚,死的明白。
同时为不可避免的阶段性支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保证了生活的正常推进,最终实现了对财务的有效控制。
愿和你在追求理性的路上结伴同行
半块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