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雷粉丝交流会民谣才是最爱听音乐

民谣歌声里的钟鼓楼

2017-05-19  本文已影响55人  乔新峥

1.散落在歌词里面的鼓楼

从东直门内,乘107路公交,经过小经厂和宝钞胡同。就是鼓楼了。

鼓楼,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坐落在北京古城中轴线的最北端。站在鼓楼上面,向下俯瞰是一片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抬起头来,可以看见瘦高的钟楼与鼓楼遥遥相对,而极目望去,是参天的大楼遮住了前往天际的视线。

在民谣的歌词里鼓楼的身影如幽灵般时隐时现,我们可以在现代民谣的很多民谣里听见“鼓楼”这个字眼:比如赵雷的《未给姐姐寄出的信》里面的“鼓楼这边的车和人比前两年多了很多……”,再比如鹿先森乐队的《春风十里》中的那句:“我在鼓楼的夜色中,为你唱花香自来”。还有宋冬野《董小姐》的那句:“鼓楼的夜晚时间匆匆……”

但是这些民谣有个有趣的特点,那就是作者们提起鼓楼,往往是一笔带过,绝不做半句关于鼓楼的解释,仿似达成了某种默契一般,于是“鼓楼”这个字眼就幻化成某种行内人的“切口”了。像某种文艺魔咒般,引人无限的遐想。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遍查了鼓楼的资料:钟鼓楼,本是古代的报时装置,北京的钟鼓楼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年钟间翻修过一次,元、明两代的报时方法已经无处可考,清代的报时方式就是改为只在夜里报两次更,每晚定更和亮更。先击鼓后敲钟,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就是所谓的晨钟暮鼓。击鼓与敲钟的办法相同,民间称为“紧十八,缓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

我在向或许我们可以透过钟鼓楼的历史,来了解民谣歌手们对鼓楼这样一种欲说还休的情感。

2.何勇:钟鼓楼下的芸芸众生

但是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荡开一笔,谈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第一首反映钟鼓楼的民谣是哪一首?

答案是何勇的《钟鼓楼》,这应该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反映钟鼓楼的民谣作品了,虽然他是一名摇滚歌手,而他的作品往往都已愤怒犀利著称,然而这一首钟鼓楼,何勇却一反常态的温柔,在MV中何勇身着白衬衫,信手弹着一把木吉他。唱起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词:

“我的家在二环路的里面。

这里的人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

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说着明儿早上是吃油条还是饼干

…………”

其实一百多年来,钟鼓楼下面生活着的,从来都是平民百姓,没有历史记住他们的生活细节和人生的悲欢离合。只有鼓楼成为了他们集体的生活记忆,钟鼓楼就这样静静的看着它脚下的人们,来了又走。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电影《醉乡民谣》里面的一句话“当一首歌听起来既不新也不旧时,它就成了民谣。”联想到我们之前的思考,似乎钟鼓楼也具有这样随着岁月的流失,它既不变化,也不消逝。钟鼓楼在这一点上倒是与民谣的气质暗合了。

3.赵雷:鼓楼上的文艺青年

在2015年年末的北京演唱会现场,赵雷略带羞涩的对着现场观众说道:“关于鼓楼呢,我视它为我的第二个家,如果你有的时候感到无聊了,可以到哪里坐坐。”说罢,就唱起了这首《鼓楼》。赵雷是我很喜欢的民谣歌手,《鼓楼》这是歌曲是我尤其喜欢的作品。如果说何勇写得是钟鼓楼下面的芸芸众生,那么赵雷唱的就是大写的是站在“鼓楼上的文艺青年”,赵雷的笔下,鼓楼变成了某种意义上文艺青年的精神栖息之地,所谓:“站在鼓楼上面,一切繁华与我无关”

赵雷的歌词善用白描,在这首《鼓楼》里面,全歌对鼓楼的上的人仅仅只是做了一种对自己站在鼓楼上面一种状态上的描写而对自己的好恶感受不置一词,我们却能够通过这些白描清晰的捕捉到那种神韵,尤其是那句:

“我是个沉默不语的,靠着墙壁晒太阳的过客。

如果我有些倦意了,就让我独自在这里醒过。”

真的是写尽了一种遗世独立,内心自由惬意的文艺气质。可以说到在这首歌,已经把鼓楼那种沧海桑田,从容自在的文艺气质写的淋漓尽致了。

于鼓楼的民谣歌曲,还有很多,比如《鼓楼先生》也是很好听的一首民谣。但这里我不多写了。最后,我还是以另一首民谣(其实更准确的说是童谣啦),作为文章的结尾,这是我在刘心武先生的长篇小说《钟鼓楼》里看到的,或许这样一首烂漫古朴的谣曲作为本篇的结尾,才是能曲尽钟鼓楼之妙的:

鼓楼在前,红墙黄瓦

钟楼在后,灰墙绿瓦

鼓楼胖,钟楼瘦

………………

                                                                                                               2017年5月3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